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职场干货:大厂“平替”潮
近几年,“平替”概念兴起,尤其在消费领域,追求性价比已成为消费决策中的重要因素。如今,平替风也刮到了求职市场。
近日,脉脉发布的《2024春招人才求职偏好洞察》显示,“大厂光环”成为多数职场人在择业时首先放弃的因素。在进入大厂有难度的情况下,有81.93%的人表示考虑去大厂“平替”公司。而且随着工作经验积累,求职者对大厂平替的认可度逐步提高,甚至过半职场人愿意降薪去这类公司。
在近年的报道中,《第一财经》YiMagazine多次提到社会急剧转型带来了就业观念的变化。当公司上升与个人上升不再是一体的,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工作对个体的意义。当工作只是一份工作,不再承载着更多成就感、意义感等形而上的价值时,公司人对工作的考量也变得更加务实。于是,“工作性价比”的概念形成了。
在这个逻辑下,对大厂祛魅是一种结果。
大厂曾经带给人的光环来自于高薪与福利,或者说,一种撬杠杆式回报。随着大厂自身的发展逼近天花板,大厂能提供的向上流动的窗口也在缩紧。相反,内卷成为常态。在这种情况下,退而求其次、选择那些平替公司,是一种更符合人性的选择。
在脉脉发布的“2024大厂平替公司”榜单里,大厂平替被定义为“在成长潜力、工作氛围和生活平衡等方面优于‘大厂’,同时也避免了大厂的内卷竞争和考核压力”的公司。
这份榜单上,既有爱奇艺、阿维塔科技等不乏知名度的公司,也有安克创新、文远知行等出海或人工智能领域的明星公司。
这些平替公司,更像是成长中的潜力股。它们大多属于技术型企业,榜单上前16家公司里,人工智能公司占据6席,智能硬件公司有2家,其他则分布于游戏、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第一财经》YiMagazine采访了几位职场人和几家大厂平替公司的HR后发现,平替公司的确在某种程度上规避了一些大公司病,但另一方面,选择去平替公司也不意味着可以躺平,有些工作的烦恼,并不会因为换一家公司就得到解决。
在大厂和平替的选择更替间,仍存在许多纠结。
“平替”公司为何成为求职新宠?
尽管大厂“平替”公司并没有统一的定义,职场上谈到平替公司时总会有一些典型的共识,比如岗位机会多、有发展空间、工作体验好、相对来说缺乏大众知名度等等。
2023年毕业于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李佳,就认为自己身处一家“平替”公司中。比起同班同学选择的造车新势力公司,他所在的公司主要经营B端业务,知名度并不高,薪资也并非行业顶尖水平。但公司业务相对稳定,老板也不鼓励加班,除非有紧急项目,通常都能在7点左右下班,这使他能将更多时间投入个人爱好。闲聊中李佳得知,公司有几位技术中层都是从百度等大厂的自动驾驶业务部门跳槽过来的,他们过去的工作节奏相当快,来这里主要是为了喘口气,也能多一些和家人相处的时间。
作为职场新人,李佳选择这家公司时看重的还是它稳中有升的业务发展。他了解到,自动驾驶是公司的核心业务,近一年公司承接的项目数量不断增加,也新增了几笔投资。业务的发展始终是平替公司背后的重要驱动力,小体量的公司在业务发展上更加灵活,释放给公司人的发展空间也更大。这也印证了脉脉平台上公司人对大厂的吐槽,其中一个槽点就集中在业务高度成熟后,个人的成长空间被极大压缩。
脉脉在评选“大厂平替公司”榜单时,将工作机会(新发岗位数量)、求职竞争难度(人才供需比)、员工薪酬水平、知名度(脉脉搜索指数)以及工作体验(公司在脉脉上的点评得分和口碑)等多个维度作为考量标准。其中,岗位数量、薪酬水平、知名度等实际上都指向一家公司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在过去几年整体发展形势较好的时候,平替公司常常只是职场人的备选,从备选到如今被看见,它们也经历了一个过程。
安克创新对此就深有体会。该公司雇主品牌负责人梁蓓告诉《第一财经》YiMagazine,2020年前,“知名度不如大厂”“offer竞争力不如大厂”是他们在校招时面临的两大问题。面对手握多家公司offer的大学生,HR团队常常需要花很大力气去说服他们选择安克。一直到2022年,这种局面才得到改善。这一年,安克创新收到的校招生简历对比前一年翻了好几倍。
梁蓓认为,这一方面与大环境有关系。这几年大厂招聘骤然收缩,处于发展阶段的安克创新却依然在持续稳定地释放更多岗位。另一方面,也与安克业务拓展、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提升有关。
这也是受公司人青睐的平替公司的一个特征,不需要太有名,但也不能完全无名。脉脉的调研显示,在选择平替公司时,公司的发展潜力是职场人首要考量的因素,53.9%的人将其视为最重要的指标。
业务发展背后,暗藏着平替公司会给职场人带来更丰厚回报的可能。据安克创新透露,除年终奖外,公司每年会为员工预留一笔“经营结果分享奖金”,2023年度有接近40%的员工拿到平均10到15个月工资的额外奖金。
业务之外,工作体验还取决于积极健康的的工作氛围。一位曾在大厂和小规模互联网公司都工作过的职场人对《第一财经》YiMagazine表示,大厂因为规模庞大、人员众多,公司不得不制定更加繁琐的沟通机制,来确保一项策略得到推行。由于中间层级众多,一旦“人”的因素起了作用,就很难保证动作不变形,这也是许多大厂卷文档、卷汇报的原因之一。而在平替公司,自己的工位有可能就在老板身边,向上汇报的层级简单,不仅提升了沟通效率,也有利于工作推进。
“当一个行业在大力往前发展的时候,它是不会去抓边边角角的事情的。因为核心目标就是赚钱,唯结果论。但是当整个行业呈现一种日薄西山的状态,收益没有那么明确的时候,就只能靠规范员工日常行为来作为考核指标。”上述职场人表示。
“平替”也不总是美好的
从脉脉的调研结果中可以看到,如今职场人在求职时,更加注重个体的价值体现、工作生活平衡、职业发展空间等深层需求,而不仅仅是高薪、名气光环这些表面因素。大家期待能在一个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环境中工作,同时,也不能脱离行业变革的前沿阵地,继续积累实战经验。“平替”公司这样的概念因而形成。
然而,平替公司是否就一定是美好的?一定代表着我们所期待的理想职场的样子?《第一财经》YiMagazine在采访中发现。尚处于发展中的平替公司常常也意味着风险,以及管理机制不成熟等问题。
“公司前景没有想象的那么好”是杜茂在亲历一家平替公司后的真实感受。经历了上一家互联网公司加班文化的冲击,再择业时,杜茂尤其注意规避这一问题。的确,他后来去的那家公司很少有加班的情况,但业绩的压力一点不比大厂少。几个月之后,杜茂发现公司的晋升体系也不够完善,出于对自己职业发展的考虑,入职一年后他选择了离开。
回忆起这两段工作经历,杜茂觉得两家公司之间差别最大的或许还是领导者的能力。比如大厂的软件经理负责的产品用户基数更大,看问题的视野也就更广,出现紧急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而跟对一个有东西可学的领导者,对于刚入社会的新人而言尤其重要。
张新对此深有体会。她通过校招进入一家游戏公司担任游戏创意相关工作,入职后她发现,自己是这个部门的第一个校招生,部门里没人知道该如何培养一个刚出校门的年轻人,于是她在团队中的定位和职责几经变动,她所期待的发挥空间实际也没有那么大,“很多权限都没有,职级限制了我,我只能看着自己的创意被同事拿去落地。”在张新看来,这家公司并不卷,压力也没那么大,但对她这样的新人来讲,有点温水煮青蛙,并不利于长期职业发展。如果可以重新选择,张新觉得还是有必要先去大厂锻炼一下。
这种想法也和脉脉的调研相匹配,在对“大厂平替”的接受度上,应届毕业生的抵触情绪是最高的,有1/3的毕业生称自己只考虑大厂,不考虑“平替”,态度比有工作年限的职场人更坚决。
杜茂与张新的工作体验说明并不是所有平替公司都是小而美的,就职体验如何,受公司和岗位的具体情况影响。这也是知名度一般的中小企业可能带来的求职风险,毕竟任何一家公司都很难做到信息的透明化,包括加班情况、部门权重、工作体验、团队氛围、业务前景等。不过相对而言,大公司由于讨论度较高,求职者更容易在各类平台上看到相关信息,而对中小型企业信息的获取以及分辨难度要更高。
刘川同样经历过由大厂到平替的工作转换。他认为,大厂的体系非常完备,员工只需要做好眼前的工作就行,平替公司则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他也担心,行业发展太快,可能会导致很多规范“跟不上”。野蛮生长意味着机会,也意味着更高的适应成本。
根元咨询的研究总监徐一超长期关注企业文化的议题,在他看来,“大厂平替”这一说法仍然植根于大厂的话语体系下,它所代表的价值观念,其实与大厂象征的高薪、福利是一致的。职场人选择“性价比高”的工作无可厚非,不过好的工作标准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平替”也并非适合所有求职者。职业的多元价值观,本质上是激励每一个人都能在考量自己资源禀赋与人生阶段的基础上,更加追求内心的渴求。当下,工作的意义感不一定是社会或者组织赋予的,而是自己给自己的。它可以是“有性价比”,有工作以外的时间探索或享受生活,也可以是去朝阳赛道拼出未来。
反观大公司如今面临的难题——当员工对组织祛魅、只把工作当成一份工作时,如何通过薪酬和福利以外的手段,更好地吸引和凝聚员工?这些问题,平替公司也要面对,尤其当它们的组织规模扩展到一定程度时。
本文摘自互联网
-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职场干货:如何设计效率奖(130)
-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职场干货:如何设计特殊贡献奖(128)
-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职场干货:如何设计节约奖(129)
-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职场干货:企业度过困境须练四大内功
-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职场干货:评估管理者的领导力水平,看这一点就够了!
-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职场干货:只有当上领导,才知道的4个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