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行业文章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职场干货:

发布于 2023-3-23 10:00:30   阅读次数:


知乎上有网友问了这样一个问题:“面试官问到职场空窗期的原因,该如何回答?”


网友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认为职场空窗期无所谓,是HR小题大做;有的认为职场空窗期会影响HR的评估效果。


无论讨论结果如何,每一个求职者在打工生涯中,都难免有空窗期。

作为从业20余年的资深HR,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空窗期是职场人士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与其说HR在意有空窗期,不如说HR在意空窗期你在做什么事。


只要在这个阶段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状态,并不断地充实和提升自己,就能尽快找回职场状态。


针对职场空窗期,我们要先来了解以下几个问题:

1、职场空窗期是如何产生的,有什么影响?

2、为什么HR会关注职场空窗期,顾虑是什么?

3、如何回答HR问到关于职场空窗期的问题。


解决这几个问题,即使有了职场空窗期,我们也能迎刃而解,找到与自己相匹配的工作。



1

空窗期是如何产生的

有什么影响


什么是职场空窗期?


百度百科解释说:“从辞掉一份工作到找到下一份工作之间的空档期,就是所谓的职场空窗期。”


空窗期是职场人士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可以是因为个人原因导致的,也可以是因为职业发展或环境变化等原因而导致的。


首先,“空窗期”是职场人的常态。


1、刚毕业的大学生不愿意上班,无法适应社会,容易造成空窗期。


很多大学生,在校招期间没有匹配到合适的工作,踏上社会后又眼高手低,导致企业和个人都不满意,就经常会出现空窗期的问题,少则三两个月,长达一两年。


2、职业规划没做好,个人因素和企业管理因素综合原因,冲动之下裸辞。


对于职场人来说,由于工作压力大、或者薪资待遇不满意等多方面因素,都可能导致职场人冲动之下“裸辞”。

裸辞的后果就是你无法预知你的下一份工作什么时间能找到,因此也就无限制的延长了你的空窗期。


3、社会大环境因素,经济下滑,企业裁人。


2020年疫情的发生,各行各业都出现了经济下行的情况,为了压缩成本,很多企业都在缩编或者裁人。


既然空窗期不可避免,这就要求我们保持心态,及时调整职业规划,增强实力,为再次就业做好准备。


电视剧《没有工作的一年》中,辣目洋子饰演的女主大雨,在上海打拼了十多年,正当她攒够了钱,打算和相恋十年男友结婚的时候,却发现男友“出轨”,后又被上司坑骗。结果失恋又失业,还导致无法在行业内立足,找工作处处碰壁。


此时的大雨意识到,应该趁着现在的职场空窗期充实自己。因此,她暂时放弃找工作,开始学习充电,在学习的过程中,她也在慢慢沉淀自己,重新寻找人生的方向。


无论何时都要相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其次:空窗期时间长短,有哪些影响?


首先,三个月以内的空窗期,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因为HR也是职场打工人,也能深刻理解打工者适当休息的心态。


其次,三个月到一年左右的空窗期,HR会追问原因,因为HR会考虑是不是求职者能力与工作不匹配,导致求职者一直找不到工作。


再次,多段空窗,或者空窗时间超过2年,HR在筛选简历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求职者有多段空窗期,或者空窗期时间过长,可能就会先淘汰一些没有优势的简历。


所以,每一位求职者,都应该把握好自己空窗期时间的长短,来避免求职路上出现太多频次或太长时间的空窗期。



2

HR关注空窗期的重要因素


招聘成功率是HR绩效考核指标里的必考项。所以,无论是从筛选简历到约求职来面试,HR都要付出相当大的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


而在约面的过程中,HR需要靠经验综合评估这个人和现有的岗位匹配度和契合度,如果人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HR的时间成本就更大。


即使将候选人推荐给用人部门的负责人,成功率也是很低,还有可能会被反馈给领导说“不够专业,人才选评估能力很差”。


所以HR在面试中,会针对候选人的专业技能、工作能力、个人性格进行全盘评估与分析,其中比较重要的点就是稳定性和匹配度。


而HR会留意求职者的空窗期,主要有以下几种顾虑:


1、担心求职者不稳定,流动性强。


求职者既然有空窗期,就证明他从一家或者几家公司有过离职经历,那么这样的员工,稳定性就会差一些。


HR 首先会考虑到这类求职者离职原因,以免招来的员工留不住,造成人员的再度流失和招聘成本的增加。


因为与其浪费时间招聘来一个不稳定的员工,还不如就在最初放弃。


2、担心求职者能力不足,找不到工作。


如果求职者一年之内都没有上班,HR首先考虑到的是求职者要么能力不匹配,要么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等诸多因素,所以这一段时间的空窗期,是一定会被关注到并且要有合理的解释。


3、担心求职者家庭琐事太多影响工作。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个人身体状况和家人身体状况出现问题,所导致的空窗期。这种空窗期一般出现在40岁左右的中年人身上。


这种空窗期,从HR角度来说虽然可以理解,但这就意味着求职者后续可能还存在着家庭因素上的流动性,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就会给HR带来用人上的压力,因此他们也会格外关注。


而一般来说“空窗期”这一项,虽然不是主要选拔项,但还是会被归类到个人性格中,主要是判断一个人的职场素养与部门的契合度。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女主罗子君,结婚后就成了全职太太,人生中有长达十年的空窗期。


而当她和丈夫离婚后,为了生存想要重返职场的时候,每一个面试官都觉得她脱离社会太久了,和应届生没什么差别,因此多次被拒。最后,三十几岁的她只能从商场的售货员做起,边上班边努力学习,直到遇到了新的机会。


职场规则告诉我们:当你感觉前方没有路的时候,多往前探一步,也许就能找到柳暗花明的地方。



3

如何打消HR顾虑的几点建议


有过工作经历的人,无论是否有过空窗,面试时都会或多或少地被提及。


其实这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没有任何一家公司会用“空窗”来衡量一个人在某个时间点是否优秀或者是否适合做这份工作。


所以面对面试官询问“是否有过职场空窗期”这个问题时,作为求职者最好如实相告,尽可能地让面试官了解到,你现在的状态和规划。


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在面试前尽量想到HR可能要问到空窗期的问题点。


当然,面对空窗期,时间长短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回答方式来规避风险。


1、三个月以内的空窗期:可以说之前一直忙于工作,忽略了家人的陪伴,因此这次陪家人出游,既有爱,又让人点赞;


2、三个月以上到一年左右的时间:较好的回答就是这一段时间去参加培训、给自己充电,提升一下自己某一方面的技能,为了更好的工作,让HR感觉又有规划又上进;


3、一年以上:这一年我并没有脱离职场,比如说兼职写作或者兼职做编辑一类的工作。或者也可以说是深入学习,重新做职业规划,突破工作瓶颈期,更好的出发。当然至于学了什么,去哪学的,外一HR追问,求职者确实也要有充足的准备。


以上这些建议也要针对个人实际情况进行考量,但是基本上这三种回答会给HR留下比较良好的印象。


其次,对你之前的工作,也要做一个全面的介绍,突出你在之前工作中积累的优势和经验。


所以求职者在面试中一定要表现出自己足够好的一面:


1、认真对待面试的职位:能体现出求职者对工作极度认真和负责;


应聘时要有信心,自信的人不会被任何困难打倒。在面试时,一定要表现出你对这份工作的极度认真和负责。


比如:对于求职的岗位,一定要对该行业和所要应聘的职位,进行详细的了解。要明确表达自己有什么特长?为什么想做这份工作?以及如何能做好这份工作等。


2、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遵守职业道德是 HR考察候选人时最基本的要求;


既然你投递的简历被HR青睐并约面,这就证明你的岗位契合度很高。所以你要充分展现你在过去从事这个岗位的时候所具有的优势。


比如说你曾经为了完成某个项目熬夜加班,直至达成了什么效果。


俗话说:“瑕不掩瑜”,巧妙地回答,充分的准备,让空窗期这一点职场瑕疵,无法掩盖你的优势,你才能顺利收到offer。


同时,求职者也应该明白,时间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漫长。而空窗期其实也只是一种自我调整,让我们能更好地面对接下来的工作和生活。


写在最后


在“空窗期”里,有些人会通过自我调整和提升来适应新的职场环境和新的工作岗位,重新拾起对未来的信心。


但有些人可能由于缺乏职场规划意识和准备,无法胜任新工作岗位,所以延长了空窗期。


不过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在“空窗期”里的职场人士都要尽快地调整自己的状态,以适应职场环境。


在职场上,一个人经历职业空窗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但是不能让其成为影响你未来职业发展的绊脚石。


面试的时候,你有问过求职者“你有什么优缺点吗?”

这个问题用来判断求职者的工作能力如何,就白费功夫了。

对于这类问题,往往求职者看了一大堆面经。所以回答得滴水不漏,看不出实际水平。

这类无效问题问多了,面试就变成了聊天拉家常,面试半天也判断不了人能不能用。

谈到了无效问题,那什么是有效问题呢?

举个例子。

房地产公司有一个岗位叫项目报批报建经理。

它的工作重点有一条是“项目核心‘四证’的办理”。它也会面临一个关键挑战,当政府的政策变化,或者政府的领导班子调整之后,办理“四证”就很难了。

对于这个岗位,我们就可以这样提问:请举一件当政策发生变化或政府班子调整时,你是如何快速取得核心“四证”的事例?

这个问题聚焦在具体的情境,非常有针对性。如果求职者之前做过这个岗位,能够很快回忆起工作的具体场景。

面试中我们就能高效挖掘到所需的信息。

其实,这个问题使用了一个面试提问的超级句式:关键挑战+工作重点

关键挑战:政策发生变化,政府班子调整。
工作重点:核心“四证”取得。

本文摘自互联网

相关文章
集团企业的典型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