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行业文章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干货课堂:绩效管理的8大应对措施,你知道多少?

发布于 2020-4-20 10:18:24   阅读次数:


身处VUCA时代,组织的营商环境时刻变化,战略在持续调整,业务模式经常性试错,员工在不同项目之间快速转换,目标在不断修正。合协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的小编认为,必须转变看待员工的方式,如果不做出转变,我们让绩效管理失去重点,甚至因不当的绩效评价错失优秀人才。总结起来,推进绩效管理落地,需要完成八个根本的转变:

 

1. 聚焦到正确的目标。

目标是绩效管理的起点。方向是否正确对结果达成至关重要。设置正确的目标必须由外而内,关注市场/客户的需求;必须由远及近,从组织的使命、长期的目标推导短期目标;必须向上同频,关注自身工作对组织整体目标的贡献。

 

2. 让共识的目标(而非管理者)成为团队的中心。

我们需要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员工。最好的员工不想让你告诉他们如何工作。相反,他们希望你告诉他们组织的方向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愿景要志存高远,才会让高绩效员工向往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对目标的共识,不是一味强调下属的服从,命令与控制式的领导风格会让员工只做领导安排的工作,而放弃思考应该做什么。让员工真正理解并认可目标,继而站在担责的角度上自我管理,才是绩效管理的本质。而管理者的角色应该是协助者,为员工提供持续的反馈、有效的辅导,并协调完成目标所需要的资源。

 

3. 花更多的时间探讨绩效实现的路径,而非用在事后评估。

团队对目标的抵触和执行中的走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对目标实现路径的探讨和迭代。外部变化越来越快,使得“设定一个目标,然后想方设法实现它”的逻辑越来越被挑战。在开展工作过程中,经常花时间探讨实现终极结果(往往是财务或市场量化结果)的策略性目标,往往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意,并推动上下级之间力出一孔。

 

4. 打造透明公开的绩效管理氛围。

今天以任务为中心的团队型工作愈发增多,每个人都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要保障绩效目标的相互支撑和执行中的相互对齐,就必须打造透明公开的绩效氛围,借助群体动力来促进目标达成,:从制订和分解目标开始,要求团队成员群策群力探讨团队目标;在每位团队成员制订各自目标时,鼓励相互围观与刷新,保证大家相互了解,充分融合;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请员工自我刷新目标进度,并在组织内公开,可以管理者通过社交化的反馈与辅导,持续跟进,敏捷迭代。

 

5. 用随时随地的反馈替代“秋后算账式”绩效评价。

以考代管是绩效管理中最常见的问题。绩效管理过程中的妥协与反馈缺失,往往会错失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另一方面当员工出现问题时,管理者没有及时介入并施加调整,在考评沟通时,当下属发现自己与上级之间的不同看法(特别是负面的评价),就会产生混乱与冲突。

 

6. 避免一言堂式的绩效评价,增加绩效校准。

越来越多企业采取多元评价人和绩效校准会议的方式来避免传统“一言堂”式绩效评估所带来的主观评价问题。让不同的评价者(比如被评价者的上级、平级等)通过不同视角,列举更多的事实,在评价中除了综合回顾目标达成,更重要的是帮助员工成长——让员工认识到自我优势,并识别工作中的盲区。

 

7. 为不同岗位人员设计差异化的绩效管理模式。

在现今的组织中,各类工作的“判断时距”(time span of discretion)有着天然的差别,所谓“判断时距”就是指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看到某位员工决策对工作的影响。对于快消品行业的基层业务员工,每天都可以从系统中掌握实时数据和排名,绩效过程管理的动作可能每天发生。但对于类似基础研发型岗位,工作成果的产出和市场应用都是漫长的过程。对于绩效的管理应该与员工所从事工作的时距相匹配,而不能一刀切地设计统一模式。

 

8. 让绩效结果与激励奖惩适度脱钩。

组织中往往同时存在两种类型的目标。一种是承诺性的目标,是必须完成的,有点类似我们KPI中的硬指标。还有一类是愿景性目标,这类目标往往是开创性和高不确定性的(没有太多经验可循,成功失败不可预知)。驱动人们完成愿景性目标的动力,往往来自内驱力(成就感、成长、挑战等),过分看重物质奖惩会破坏人们内驱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趋于安全与保守。

 

另一方面,奖金激励可以与承诺性目标强挂钩、对愿景性目标则应突出正向激励。在考察员工晋升的标准方面应该要更为宽广。除了绩效指标的类型,还应该包括一些过程性的因素,包括实现指标的过程是否符合组织价值观、职责履行情况、跨部门的合作、个人成长与潜力等等。


本文摘自互联网

相关文章
集团企业的典型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