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管理分析:在薪资透明制的公司上班,是一种什么体验?
随着互联网行业时代的异军突起,职场也面临改革和发展。大多数公司企业的惯例是薪酬保密,但是为了寻求发展和突破,部分公司会打破壁垒,实行薪酬透明制。
薪酬公开与否属于企业控制用人成本手段,本不能一概而论,但随着薪酬透明热度逐渐上涨,摆在职场人的难题显而易见。
公司实行“薪酬透明”,有哪些隐患?
1、引发同事矛盾深化
在实行“薪酬透明制”的公司,同事之间薪酬的比较和矛盾被放大和加深。员工不平衡心理加强,会感觉到不公正对待,从而激发员工逆反心理。
小越在一家公司工作五年,之后公司实行薪酬透明制,几个月后,他发现和他同职级的人比他工资高,还有比他年龄小的同事比他工资高,他内心总是愤懑不满。
在后来和同事合作的时候不自觉地用工资衡量他人,自己工作效率也不如以前,公司凝聚力和人心也比较涣散。
职场人或多或少会在工作中掺杂感情,公司也并不期望员工因额外感情冲突影响工作。但薪酬透明难免使同事之间交流合作时不带有色眼镜。
2、导致HR管理体系不完善
知乎上“公司该不该要求薪酬透明制?”问题引发了热议,其中有高赞评论指出,公司实行“薪酬透明制”会因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够完善而逐渐崩溃。
人心都有一杆秤,大部分公司没有华为、阿里这样的大公司完善的人才发展晋升通道和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实行薪酬透明会导致原有体系的缺点暴露出来,导致公司管理层面出现问题。
前几天读《李开复的职场日志》中了解到,李开复从微软跳槽到谷歌时不在意工资多少或者薪酬公开与否,他感兴趣的是更为完善的发展前景和公平的考核体系。
严格的绩效管理和薪酬规划体系才是薪酬透明的基础,否则职场人会因为不平等关系而辞职、跳槽。
3、员工流动性加强
职场调研发现,超过七成员工对工作满意度衡量比重最大的还是薪酬。在薪酬透明制的规则中,员工会根据周边薪酬涨幅进行考量,若是不符合心中标准,极大可能跳槽离职,这无疑加大了员工流动率。
当工资满足不了当代职场人房贷、车贷等债务循环业务时,辞职跳槽只是时间问题。
史玉柱接受采访曾说过,自我价值能够得到实现,公司就可以避免人才流失。若是薪酬透明后,本就待遇不高,价值支撑不住家庭生活运转,员工流失便是必然。
在“薪酬透明制”公司,该怎么做?
调研显示,大部分公司会采取薪资保密的制度运营公司,实行“薪酬透明制”的公司并不在多数。
因此“薪酬透明制”便成为了公司特色品牌,初创公司公司规模小,但因为薪酬透明的特色,培养人才,营造舒适职场环境,公司发展前景可期。
社交媒体初创公司Buffer在同类社交媒体运营中,既不是用户最多的,也不是成立时间最久的,但却被Fast Company称之为“世界上最有趣的初创公司”。
它彻底消除了“商业机密”的概念,每月都在官网上公布公司全部信息,包括股权结构、产品价格等等。Buffer创始人认为:不仅薪酬透明,一家彻底公开的公司,才能赢得客户和员工信任。
那么身处薪资透明制的公司上班,职场人该怎么做?
1、提高自身工作效率
有这样一组实验,公开薪资确实存在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可能性。
在文中的案例实验里提到,研究员把同一家公司的人分为两组,一组人的薪资全部透明化,另一组人的薪资依然保持神秘。两组人被分派做同样的工作,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薪资透明化的这一组相比起未公开的,工作产出量上升了10%。
当薪资透明时,减少同事之间猜忌,重心放在双方共同利益上,将更多精力放在创造自身价值和工作上,效率自然会提高。
2、树立高层薪资目标
应届大学生小昱入职公司不久,便赶上实行“薪酬透明制”,小昱经验不足,需要磨炼,他以部门经理薪资为目标,努力工作,打拼事业,更加有方向和信念感。
工作中,小昱逐渐将以部门经理薪资为目标转移到学习部门经理的职场工作经验,工作几年后,领导认为小昱有能力、有资格担任部门经理,同时在工作中与部门经理接触多,被经理推荐,自然而然升职到了理想岗位。
爱因斯坦曾说,在一个崇高的目标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会获得成功。树立高层薪水为目标,可以更好地学习工作经验,目标和方向更加明确,也更易获得成功。
总而言之,入职“薪酬透明制”的公司一定存在利与弊,薪资透明也好,保密也罢,清晰自身职场定位就好。懂得在职场中收放自如,确立职场伟大目标,并持之以恒地努力,才是正确的职场生存之道。
本文摘自互联网
-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职场干货:公司好不好,看HR就知道了
-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职场干货:HR如何解决跨部门沟通带来的困扰?
- 南沙科金控股集团携手合协EHR软件
-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职场干货:“我有五年招聘经验”“不,你根本没经验!”
-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职场干货:只要认真搞,没有什么KPI搞不挎的企业
-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职场干货:ChatGPT能否成为一位资深的HR?
-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职场干货:面试黑话翻译,听懂就是避坑
-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职场干货:关系与制度:从“为亲者隐”谈组织信任关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