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新闻:城乡大学毕业生就业差别现状
今天,媒体在报道城乡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一个是援引教育部网站发布的内容,认为“城乡生源毕业生就业率无明显差异,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观念更加务实、求职主动性强”了;另一个是引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相关章节,认为“家庭的城乡背景,对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有明显影响,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的城乡差异最大。”
两个权威机构发布的结论为何有如此差异,究竟哪个结论更客观,本网记者为此进行了多方求证。
统计样本、时间段均不同导致结论差异
据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张继栋介绍,“我们是根据近五年来,教育部七十多所直属高校报送的就业资料大致统计出来的。”
而《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相关章节撰写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春玲则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调查情况:“我们从全国3000多所高校经过非常严格的抽样,选取了12所高校。这些高校覆盖了各种类型的学校,包括四所重点大学,四所普通本科院校,四所高职院校。”李春玲说:“其中普通本科院校的就业率是最低的,高职的就业率最高,其次是重点大学。而普通本科院校中,在我们对其进行城乡对比后又发现,实际上来自城市的普通院校学生,他们的就业率并不低,而来自农村的普通院校毕业生,他们的就业率低就明显低于平均水平。”
“我们发现,各个群体中的学生在毕业两个多月后,就业率都超过了百分之八十,只有普通本科院校农村背景的学生,他们只有百分之六十九点几是确定找到了工作的。还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人,还没落实工作,是这样一个比例。”李春玲说。
“媒体在报道时,没有注意时间点,我们统计截止日期是9月30日,也就是大学生毕业后两个多月,笼统的说农村家庭本科生失业率达30%是不准确的。” 李春玲有点无奈。
记者同时联系了几位高校招生就业办主任,他们都表示没有专门这方面的统计或不方便接受采访,只有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和学校的招办主任表示,就业有专业差异,文科专业的农村学生就业会比较难。
二者目标一致关注农村大学生就业
对于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结论,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其实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关注农村大学生的就业,给他们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扩宽农村生就业的渠道。”
但熊丙奇同时也表示,“鉴于教育部网站只给出了一个定性的说明而没有具体的数据,加之近年来舆论对官方发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多有质疑,大家可能更倾向于相信社科院的报告。这需要教育部发布更有说服力的数据来回应。”
普通院校的农村学生面临较大就业压力
“有些报道也没分学校情况,事实上,农村来的学生如果上的是重点大学的话,他的就业也不难,在高职就读的学生,有很多来自农村,他们的就业率也很高,当然,普通院校的农村学生确实存在较大的就业压力。”李春玲表示。
在熊丙奇看来,农村生进重点大学的比例很低,2013年,北京大学共招收3145名本科生,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仅为14.2%。这还是在国家推出定向扶贫招生计划之后得到的数据,此前,北大的农村生比例只有10%左右。从全国范围看,985工程高校农村考生比例仅为20.8%。根据调查数据,更多农村生进入了二本、三本院校。
“这就清晰地描绘出农村生的求学与就业路径:农村生上本科院校的比例提高,但大hr369.com多数进入二本、三本院校,二本、三本院校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较多,结果是农村生就业率低、薪酬低,再加上‘父辈就业’的影响,就业的城乡差异就十分巨大。”熊丙奇认为。
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其实已经出现了“考不上一本就不算上大学”、“上二本、三本院校没有出路”的看法,这使社会的高考焦虑加重,同时也使农村地区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认为无法考上好大学的学生,选择放弃高中、甚至早早放弃初中,出现低龄辍学现象。这无论如何不是我国教育和社会的福音。
熊丙奇指出,“要解决这一问题,推动就业公平是必须的,但是,还必须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李春玲说:“我们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希望能帮助普通院校的农村学生解决就业问题,而不是炒作。这部分学生面临着比较大的竞争,而他们与城里学生比,家庭背景、表达能力,社交能力都显得比较弱,需要帮助。”
本文摘自互联网
-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职场干货:公司好不好,看HR就知道了
-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职场干货:HR如何解决跨部门沟通带来的困扰?
- 南沙科金控股集团携手合协EHR软件
-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职场干货:“我有五年招聘经验”“不,你根本没经验!”
-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职场干货:只要认真搞,没有什么KPI搞不挎的企业
-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职场干货:ChatGPT能否成为一位资深的HR?
-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职场干货:面试黑话翻译,听懂就是避坑
-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职场干货:关系与制度:从“为亲者隐”谈组织信任关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