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行业文章

人资快讯:直面用工成本压力 九成受访制造业企业选择留沪

发布于 2014-1-17 10:16:53   阅读次数:


出口目的地市场复苏缓慢,上海的制造业出口企业还好吗?它们面临怎样的新问题和新困难?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近期对闵行、嘉定、金山、松江、奉贤等区以出口为主的制造业企业经营状况开展专题调查。调查显示,目前企业面临用工、外需及汇率等方面的难题,大部分企业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适应市场。其中90.5%的企业表示,虽面临困难,仍打算留在上海。

 

用工难凸显,外需不乐观

 

此次调查的178家企业产品50%以上为外销,有劳动密集型企业,也有技术密集型企业。

 

人口红利消失、用工成本上升成为反映最集中的问题。有81.5%的受访企业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企业面临的最主要困难,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反映更强烈。有49.4%的受访企业反映招工难,尤其是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工资待遇差的企业,而企业也无力通过继续提高待遇以增加招工。小型企业这一问题更突出,成为制约发展的一大瓶颈。

 

企业反映,工人不仅“难招”,而且“难留”。调查显示,27.5%的受访企业反映存在关键人才流失严重、缺乏技术工人的问题。企业表示,在招聘和培养员工过程中为技术工人投入较大成本,但后期竞争企业间相互“挖墙脚”,导致员工流失、人才难留。此外,上海生活成本高、落户定居难度较大等因素,也使部分工人选择回乡或者转向其他城市发展。全球经济复苏动力有限,外需短期内难有明显好转。调查显示,46.1%的受访企业面临国际市场外需不足、产品订单减少的困难。74.2%的企业对今年出口形势判断为一般或不太乐观。

 

今年人民币依然面临较大升值压力,对企业盈利带来不确定性。调查中,有44.4%的企业称面临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困难。同时,有56.7%的受访企业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此外,17.4%的受访企业面临物流运输费用上涨的困难,物流成本压力有所显现。

 

九成企业留沪直面挑战

 

面临困难,企业是否选择离开上海?权衡之下,9.5%的受访企业已经或准备搬离,90.5%的受访企业打算留沪。留沪企业表示,上海政府部门效率较高、服务较好,市场运作规范,“四个中心”以及自贸试验区建设带来更多便利与机会,弥补了运营成本高带给企业的困难。

 

当问及企业将采取什么措施改善经营状况时,答案多是“改变自己”。不少企业已经认识到,丧失劳动力成本优势是难以避免的,一些企业积极探索改善内部管理,如采用流水线自动化代替人工,采取管理岗位本地化方法减少外籍高管,降低人力成本。这些措施均取得一定效果。

 

更多企业选择以扎实的“内功”来接受市场挑战。61.8%的受访企业选择加强管理、降低运营成本,61.2%的受访企业选择提高产品质量,35.4%的受访企业选择加快技术改造,35.4%的受访企业选择拓展国内市场。虽然短期看,技术改造投入大,难以即时见效,但从长远来看,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企业也采取各种措施适应汇率波动等因素影响,某货柜公司采用远期结售汇的方法规避汇率风险,某灯具公司在年初就与客户谈判确定双方间一年的结算汇率,某动力科技公司通过与客户谈判,实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如何帮扶制造业出口企业

 

关于国家出台的各项鼓励出口政策,46.1%的企业对“扩大信用保险规模,提高覆盖面,发展对出口企业的信用保险”表示一般,1.7%表示不满意;43.3%对“改善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汇率避险产品”表示一般,2.3%表示不满意;42.1%对“鼓励企业培育更多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自主品牌”表示一般,1.1%表示不满意;42.7%对“帮助企业应对贸易摩擦,降低贸易摩擦的风险和影响”表示一般,2.3%表示不满意;42.7%对“提供融资支持”表示一般,3.4%表示不满意。

 

一些精心设计的政策,为何企业反响平平?某电器公司反映,20083月欧盟对中国境内生产的充气泵征收77.6%惩罚关税,企业欲向欧盟提出申诉,但对这方面的程序并不了解。企业希望政府建立相关服务机构,让国内的进出口企业及时了解到各国相关法律政策等信息及情况,并在出现贸易摩擦时指导企业如何处理、应对。看来,确保政策执行落实效果也很重要。

 

专家建议,把着力点转移到技术创新和微观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建议通过政策倾斜鼓励企业优化商品结构,扩大优势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促进力度。同时,建议为私营企业提供更宽松的发展环境,在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另外,我国在出口信用保险、汇率避险产品等方面还不能满足出口企业的需求,建议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发展多种类金融产品。

 

 


本文摘自互联网

相关文章
集团企业的典型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