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行业文章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职场干货:毕业生就业梦碎,企业解约背后的管理反思

发布于 2024-10-24 10:12:29   阅读次数:


最近,网上频繁曝出,应届生在入职前夕遭遇企业单方面解约的消息。

引人关注的是,这些毁约现象在那些发展势头正劲的企业中尤为严重。

据媒体报道,超过三成的毁约案例集中在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智造领域,其次是软件与通信行业,占比约25%,生物科技、电器制造、金融服务等行业也未能幸免。

当前,大学生就业率低迷成不争的事实,企业在毕业季前的毁约行为,无疑是雪上加霜。

于应届生而言,这不仅意味着失去了一工作机会,更可能影响到他们作为应届生所享有的政策红利。

于企业自身,这样的行为亦会对其雇主品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下面我们剖析企业解约背后的管理困境,以及它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影响。


1/应届生配额制度的副作用

在追求团队多样性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在校招中为专业、性别、学校等设定招聘配额。

然而,这种策略在实际执行中可能会与部门管理者的个人偏好发生冲突,导致一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譬如,某些集团企业由总部统一进行应届生的校园招聘和培训,随后再分配至各个部门。

但当人员名单分配到具体部门时,有时会遇到部门管理者提出只要男生、不要女生的不合理要求。即便在招聘配额设定之初并未有此类性别偏好。

部门管理者会以团队变化等借口不接收,HR只能吃下哑巴亏,跟一些优秀的候选人解约。

此外,部门管理者中存在一种“逆向歧视”的心理现象。

所谓“逆向歧视”,即在追求机会平等的过程中,某些弱势群体成员可能因相对优惠的待遇,而牺牲了强势群体的成员利益。

在招聘实践中,这种心理可能导致一些部门管理者对应届生的专业、学校、性别、性格等方面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

例如,业务管理者想招聘经验丰富的业务员,而且要求性格开朗。

但因薪资水平限制难以招到合适的员工。

他们就会从应届生中挑选优秀的选手进行培养,要求男性,营销专业本科,性格测试是E人。

在挑选应届生时,因条件限制可能选到素质一般的应届生,这样会挤压掉综合素质优秀的应届生名额。

在企业招聘过程中,部门管理者与企业整体招聘策略之间的矛盾,常常导致人力资源部的配置工作受阻,使得一些优秀的应届生在经过实习培养后,却因无法得到合适分配而解约的尴尬局面。

为了减少这种情况,企业需要加深部门间的对话与协作的颗粒度,展现适当的灵活性,确保招聘策略的连贯性。


2/“预期管理”的沟通挑战

毕业生收到企业的《录用通知书》,不仅是一种正式的邀约,更是双方构建了一种“心理契约”。

该契约意味着交换双方彼此的信任,以及维持彼此长期关系的强烈动机。

企业在毕业生入职前做出解约决定时,“心理契约”遭到违背,毕业生将开始的职业生涯的美好预期被突然打破,自我价值实现和他人的认可被中断,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心理冲击。

如果企业不重视对解约毕业生的预期管理,在社交媒体的时代背景下,不满的毕业生可能会在网络上分享他们的负面经历,引发外界对企业的多方揣测和误解,对企业的声誉造成损害。

因此,对解约毕业生进行“预期管理”的沟通,对于管理者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有效的沟通不仅需要传达清晰、坦诚的信息,还需要展现出对毕业生情感的理解和尊重。

在实际操作中,一些管理者把毕业生视作未经世事的小绵羊,容易应付。

在解约沟通过程中,常常使用一些模糊的理由,如“公司经营策略调整”、“项目团队解散”、“公司缩编”等,试图草率结束对话。

更令人遗憾的是,有时这种沟通并未有面对面,而是通过一封机械化的邮件或电话直接告知,让毕业生感觉自己被当作了AI处理的对象。

有些HR甚至私下抱怨,“这些应届生太难缠了,跟他苦口婆心解释公司政策变动,招聘需求没有了,他还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他们对企业解约的反应这样激烈,而对于自己自动解约似乎更加宽容,真让人感到无奈。”

对于企业而言,解约可能只是一个小插曲,但对于毕业生来说,临近毕业时被解约,意味着他们错过了最佳的招聘期,重新找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

这种突如其来的失业焦虑和恐惧,可能是压倒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因此,企业管理者和HR在面对解约的情况时,需要更加重视对应届生的“预期管理”,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让企业体面退场。

企业管理者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 在不泄露敏感信息的前提下,帮助对方理解他们面临的处境和市场环境。
  • 面对可能的解约情况,管理者应洞察应届生的困境和情绪波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 解约后与毕业生关系重建,为他们提供可能的工作机会或推荐,同时也为自身人才库增添潜力。


3/解约与企业战略灵活性的悖论

应届生招聘在企业人才战略中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

与社会招聘不同,应届生通常是通过批量招聘并由人力资源部牵头进行统一培养。

企业解约,通常情况是考核期淘汰,人数少。

当企业在临近毕业季解约,这通常意味着遭遇了不可预测的“黑天鹅事件”,需要快速应对市场变化。

企业解约可以作为一种快速应对市场变化的手段,但如果成为一种频繁发生的现象,则可能暗示企业在战略规划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缺陷。

不乏一些企业认为应届生成本低、听话好用,把招聘应届生作为保底手段,应对企业高速发展,填补招聘旺季无法满足的需求。

这样确实解决了社招无法解决的人才空缺难题,但长期来看,可能因为培养滞后,无法真正满足部门对人才的素质要求。

部门对应届生采取“揠苗助长”的态度,期望他们快速成长以满足用人需求。

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忽视了应届生的成长周期和潜力。

当人才无法提供即时标准价值,企业就会选择淘汰。

这种做法虽然看似保持了战略灵活性,实则让企业掉入“短期主义”的文化陷阱

威廉格林在《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一书中写道:“在一个短期主义和即时满足日益盛行的世界里,那些一贯朝相反方向前进的人可获得巨大的优势”。

管理者可能更关注短期业绩而非长期发展,这可能损害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我们都知道,应届生趋于指数型成长,初期处于学习期,需要吸收知识技能,发展缓慢。

未来某个时候迎来爆发式飞跃。

如果企业不提供足够的成长空间,将错失培养忠诚、经验丰富的员工的机会。

人才战略不仅仅是招聘和解约的过程,更是一种长期的投资。通过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和职业发展路径,企业可以激发应届生的潜力,促进他们的快速成长。

此外,企业还应该建立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以抵御市场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

这些机制不应以牺牲应届生的职业生涯为代价,而应成为企业战略规划的一部分。

本文摘自互联网

相关文章
集团企业的典型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