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行业文章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职场干货:降本增效最大的问题,就是搞了一堆假动作

发布于 2024-3-4 9:52:59   阅读次数:


阿里云最近官网上挂出了一幅“降本增笑”的海报,熟悉的人都知道,这是阿里云对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开猿节流、盲目降本导致一系列P0级事故的自嘲。


官方吐槽,最为致命,降本增效变成降本增笑,阿里不是一直标榜自家的管理很先进吗?


为何会搞成这样?


大家也别光笑阿里云,事实上,一般公司在降本增效上可能做得更差,搞了一大堆自以为有效,实际无效,甚至可能暴雷的假动作。



降本增效假动作面面观


1、降本增效就是搞减法:


很多企业想得很简单,降本增效就是砍砍砍,砍掉各式各样的成本费用,比如延长加班、随手关灯、双面打印等,再比如砍掉性价比不高的老员工,砍掉投入性预算。


这些都是形式主义,他们对成本没有分析,不知道哪些要保留,哪些要切除,总之不管不顾,只要一刀切下去,似乎降本增效就实现了,殊不知,这样一刀切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阿里云就是生动的例子,几个P0级大事故造成的巨大损失,足以让裁员降本的那三瓜两枣成为笑话。


砍是简单粗暴无脑的表现,降本增效更需要从商业模式、业务流程、技术等层面进行设计。


2、降本增效就是只降本:


降本增效明明是四个字,但不少企业好像中了邪,眼睛只看到前两个字,看不到后两个字,只降本不增效。是不是降本更容易?毕竟只要挥刀砍下去就行了,而增效更难,向外要增量,不是说搞就能搞来的。


但是,增效比降本更有效,因为增长治百病,增量有了,希望就有了,规模上来了,成本自然就下去了。但很多人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对外增量搞不来,只好对内降本搞内卷。


3、降本增效就是不投入:


不少企业一搞降本增效,对投资就是一刀切,一分钱不准往外投,结果战略性新机会因为缺乏投资而错失,客户关系因为砍掉预算而冷淡,公司因此丧失了未来增长的动能。


这种做法的实质,是把今天的成本,变成明天的成本,企业未来要加倍补偿回来。



4、降本增效就是分下去:


有些企业搞降本增效,就是给各部门划线定降本目标,业务部门要降多少,职能部门要降多少,各部门在KPI指挥下各自为战,甚至以邻为壑,把自己的成本转嫁给其他部门,不少假把式搞双面打印、搞随手关灯、搞外包等形式主义降本,实则是省小钱坏大事。


公司也缺乏从总体层面思考,一号位没有主导设计和推动变革性的降本增效方案,只是寄望一线基层能主动降本。这样的降本增效能见效才真是奇了怪了。


5、降本增效就是搞运动:


不少企业喜欢搞运动,降本增效也是动不动喜欢搞个运动。运动来时大张旗鼓,群情激昂,运动过后一地鸡毛,萎靡不振。


但降本增效是企业经营的永恒主题,只要你在经营,就应该持续进行,犯不着搞运动。企业应该将之内化到日常的经营活动中去,大道无形,大音希声。


上述假动作,林林总总,不而一足,各位不妨对照检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说完假动作,再来看真动作。



降本增效的真动作


什么是真动作?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


1、不是只有减法,而是加减乘除:


比优特超市之前要求员工在营业前俩小时到岗,做好货品摆放、场地清洁等各项准备,迎接顾客入场,这也是从家乐福、沃尔玛等外资大卖场学下来的规定流程。


但是,第一波客流进入卖场之后,员工们就没啥事干了。


为此,CEO孟繁砍掉了这一多余动作,而是改为提前十分钟来到卖场,利用这短暂的时间紧急陈列出第一批顾客——大爷大妈们需要的少量生鲜商品,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等门店正式开业之后,再从容地对整个卖场进行精细化陈列和环境维护。


两小时之后,也就是大约上午十点左右,超市大波的客流进入卖场时,门店呈现处最丰富、干净、整洁的状态。


在孟繁中的推动下,员工比原来晚到将近两个小时上班,但超市业绩并没有因此而下滑,也相当于每个人每天节省了近两个小时的工时,这是肉眼可见的人力成本降低。


这种减法才是真正的减法:从客户价值出发,客户价值决定了哪些成本可以降,哪些不能降,甚至要增加。


降本增效不止减法,更有加减乘除,加法同样基于客户价值,如果增加投入,ROI能上升,那么该加的还是要加。


任总有言:再省不能省战略,再穷不能穷客户,说的就是战略和客户界面的投入,该投还得投,不能盲目砍。


乘法和除法则是商业模式、业务流程、技术方面的放大复制、删繁就简等操作,例如马斯克应用第一性原理对推特的改造,从8000人下降到2000人,推特仍然可以正常运转;再例如AI技术应用到基因测序中几亿倍地提高了效率,让原来的测序“民工”以及包工头纷纷下岗。


2、不是单纯降本,而是增降并举:


造车新势力蔚小理都搞降本增效,但理想CEO李想指出,没有销量,何谈降本?规模上来了,成本自然下去了,扩大销售是最好的降本。


三家里,理想汽车之所以更出色,是因为销量最大,降本更容易。通过增效来降本,是更有效的办法。


降本不一定增效,甚至可能增亏,而增效一般都会降本,增效才是更应该做的事情,降本增效应该反过来叫增效降本。


3、不是简单摊派,而是统合综效:


曾经,华为基站安装成本居高不下,原来是:解决方案经理签了合同后,交付经理基于这个合同采购,然后重新分包,再逐一进行检测,最后建完了客户验收,验收以后回款,为了管控成本,原来是分段给这些人制订KPI,并且每年规定降本目标,但发现成本总也降不下去。


后来,华为把流程拉通,把这些人打包在一起,组成一个团队,制订一个整体性的考核指标,叫做四大弹性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并且将他们的奖金打包和这个指标挂钩。


四大弹性费用分别是库存管理费用、应收管理费用、物流仓储费用、销售管理费用。由于成了一条绳上的蚂蚱,这些人就紧密地配合起来。


解决方案经理一开始就精准的测量基站的经纬度,制订详细的BOM清单以及安装的流程,并清清楚楚提供给采购。


供应链采购的时候,会针对所有的经纬度去测算应该采购什么,同时也会针对这6个月的周期去逐步进行打包采购,可以精准的从公司总部直接投递到精准的点,去掉了中间的环节,从而节约大量的物流仓储成本。


这四大弹性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在2012年是12%,到了2016年,通过4年的优化,这个数字变成了6.8%,挤出了5.2%的利润。


可以看出,简单摊派不会见效,而是要深入业务,优化流程并且配合激励机制,才能真正见效。


4、不是突击运动,而是持续改进:


华为降本增效从来不搞运动,但是增效降本却做得非常好,原因是通过面向机会的经营管理、责任中心、薪酬包等一系列机制,把降本增效固化为组织的肌肉记忆。


华为的经营管理,以增量机会为导向,形成“机会-目标-策略-行动-资源”的闭环。机会抓住了,增量就有了,降本才有可能。


华为的责任中心,通过明确各单元的定位,设计内部市场化交易结算机制,建立各自的账本,准确衡量各自的价值创造,有力地推动各级经营主体持续降本增效。


华为的薪酬包机制,将各单元的薪酬打包,和各自的价值创造进行挂钩,大家会主动想办法降本增效,因为自身利益和降本增效密切相关。


华为的降本增效无需大张旗鼓,无需高层强推,因为这些机制在静水深流,持续推动。



相比一阵阵地发起降本增效运动,一个个地设计降本增效方案,这些机制更加长效,更加给力,它会驱动员工持续想方设法降本增效,及时反馈降本增效的效果,分享降本增效成果,形成一个持续良性运行的循环。


任总不用吼破嗓子,不用劳神费力,员工自发自动就降本增效了。降本增效真正要学的,是这些机制。



建设增效降本的真机制


1、增量导向的经营机制:


华为的经营机制,都是瞄准外部机会的,不是瞄准内部存量。从BLM战略开始,就是瞄准两个差距:机会差距与业绩差距。


落实到经营计划制订上,也是紧盯机会,围绕机会采取一系列的策略、行动,确保抓住外部增量。



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动态预测机会,通过经营分析会紧密跟踪机会,推动经营目标实现。



2、责任中心机制:


华为应用责任会计概念,将各类单元分为5种责任中心,其中利润中心居于中心地位


各级各类责任中心按照内部市场化的原则,“谁呼唤炮火,谁就为炮火买单”,平台单元拥有资源但没有预算,作战单元没有资源但拥有预算,二者建立内部交易机制,作战单元向平台单元购买资源,平台单元提供资源并获得收入,双方都建立自身账表,损益情况一目了然。


各单元因此实现了自主经营、自我管理,为了实现更高的财务绩效,他们会主动降本增效,作战单元不会盲目呼唤后方炮火,因为要为炮火付费,也不会明明只需要一枚手榴弹而呼唤巡航导弹,因为要算账。


平台单元会非常积极主动地为前线提供炮火,支援人力物力资源,因为不支援,这些资源就砸在自己手里,不仅没有卖出去创造收入,还要白白承担它们的成本。


这种内部市场化,使得双方都非常理智,非常会降本增效,作战单元非常会精打细算,平台单元非常会推销自家资源,两边一拧巴,利润就挤出来了。要达到这种水平,一般公司只能想想了,不要说算清账,很多公司连责任中心定位都无法定准,连衡量的价值口径都没有想清楚。责任中心机制建设在中国大有可为,但是任重道远。


3、薪酬包机制:


华为将员工的奖金/薪酬打包,和组织的价值创造挂钩,形成闭环,降本增效的效果直接看得见。


某个部门降本增效做得好,价值创造就高,所有员工的奖金包就大,员工也就分得多。


这样的利益驱动机制效果非常明显,员工会非常有动力去推动降本增效,因为省下的钱和多挣的钱,都是自己的。这种机制激励效应非常明显,员工会拧成一股绳力图创造高绩效。


2002年起华为搞奖金包,2014年起升级为薪酬包,核心内容是将薪酬与各级责任中心的经营指标挂钩,实现业务单元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管理机制。


薪酬包比奖金包的激励效果更好,但是管理要求也更高,一般公司达不到,可以先从奖金包做起,也可以实现类似的效果,再慢慢升级到薪酬包:


最后,与其做报时者,不如做造钟人。建好机制,比设计一个个的降本增效方案更重要,一旦建好,就可以长期持续地发挥作用。


如想了解更多,欢迎关注我,交流更多管理真知。


本文摘自互联网

相关文章
集团企业的典型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