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行业文章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职场干货:管理者的工作方向

发布于 2024-6-7 10:05:01   阅读次数:


在西方,管理是作为一种职业,并且是以提高组织的绩效为目的,管理在西方得到推崇,归因于二战结束后,它作为提升组织效率的有效工具,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但在有着二千多年“官本位”思想的中国,情况并非如此,管理并不是单纯的作为职业而存在,更不是以提升组织绩效为目的,更多的时候,管理意味着权利、控制、身份和高收入。因为对管理认识的缺位,造成管理在中国很难有效的提升组织绩效,或者说中国企业目前所谓的“成功”更多的得益于市场的拉动和经济政策的保护,而不是管理本身。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市场需求的饱和、竞争程度的加剧,中国的企业必然要经过一个调整期,能否渡过这个调整期将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而这个调整期实际上就是管理归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组织必须要要对管理者的概念、管理者的工作方向或价值进行重新定义。

法约尔管理职能说的提出,对管理者如何处理任务,如何有效的进行任务管理,无疑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是作为组织的管理者不仅仅要知道如何做,更重要的是要搞清楚做什么?不仅仅能够处理问题,更为关键的是要找出正确的问题?组织中的问题总是存在,而且是种类繁多,但是性质总是存在差异,作为管理者必须对问题的性质进行有效的判断,是程序性问题还是偶然性问题?是常规问题还是重大问题?程序性的问题,一般是经常性发生的问题,对于这类问题只能通过对目前的管理程序或体系着手,进行流程分析并针对流程采取有效的措施,否则这类问题将继续发生,比如生产线品质问题,就是典型的程序性问题。偶然性问题属于突发性事件,通常是以前并没有发生过,或问题是在预料之外发生的,对这类问题的处理就要认真的分析,不能等闲视之,必须要找出问题的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否则问题将无法有效的解决,比如市场销量下滑、员工流失率异常等等。在实际工作中,程序性的问题与偶然性的问题通常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当偶然性的问题再次发生时,它就不在是偶然性问题了,而是转化为程序性问题。如果管理者将问题性质定义错误,造成的麻烦比方法错误要大的多,严重一点会威胁到组织的生存。

问题的性质定义完成后,对于程序性的问题,接下来的处理就容易多了,但对于偶然且重大的问题来说,接下来问题的解决过程才更加重要。这类问题的处理要像医生处理疑难病症一样,在确定治疗方案之前必须要收集各种临床症状,会同相关专家共同会审、分析,准确的找出诱发病因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否则我们将无法“医治”。原因分析完成后,并不是马上提出解决方案,而是要明确解决问题的目标以及最低的目标要求。医生的治疗目标是让病人恢复健康,但是如果在现有的条件下很难实现,保证病人活下来就是最低的目标要求。组织对这类问题的解决同样要符合这个原则,解决方案必须要在能够实现即定的目标的前提下提出,或者能够满足最低的目标要求。方案确定后,接下来就是执行,实际上,执行比方案的确定更加重要,执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问题的处理效果,作为管理者必须要亲自下去了解执行情况,而不能只待在办公室里看书面的反馈材料,或者等待下属的汇报。在中国的组织中,这一点尤为重要。

管理者不仅仅需要准确的对问题性质进行定义,同时还必须能够带领下属找出有效的方法或工具,如果管理者自身不能找出有效的方法或工具,就不要去指责你的下属,因为我们自身也是束手无策。这里只是强调管理者对于下属不要过分的指责,并不是说属就一定要比管理者弱,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更高的组织绩效,管理者必须学会培训你的下属,让他变的更加优秀。

学习是一种自我行为,如果个体主观上不愿意或者根本不想学习,管理者无论对其进行怎样的培训都是白费力气,因此,如何唤起个体的学习意愿(或欲望)是培训第一要务。在实践中我们会发现:个体通常会在兴趣、或利益的诱导下主动进行学习。如果迫于压力,当然这种压力必须足以威胁到其实在的利益,比如考试不通过降低学分、留级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也会被迫进行学习,但是这种学习的行为是短暂,效果也只是暂时的。因此,管理者在培训下属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抓住个体的兴趣,了解其心理需求,激发其主动学习的欲望;

2、将学习与某种利益有效的结合,通过利益诱导学习欲望;

3、通过设立不学习的惩罚机制,迫使个体不断的学习。

个体有了学习的欲望以后,能否直接实现个体工作技能的提升,首先要取决于个体学习的知识本身,即个体学习的知识与工作是否相关,比如负责招聘的,接受了基础会计的培训,即使真的学会了,但对工作本身并没有实际的帮助。因此管理者在培训之前,必须清楚下属需要培训的内容,一般情况下,对下属的培训主要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

1、工作态度;

2、工作技能,主要针对工作方法、技巧、时间管理之类;

3、岗位技能,包括岗位的工作职责、核心工作,及完成任务必须具备的技能、技术、知识等等,特别是专业性、技术性的岗位,如果没有经过相关的岗位培训,很难保证下属在工作中的效率;

因为组织的培训是多体系的、多纬度的,以上只是管理者对下属的培训内容或方面,对于其它方面的培训内容,比如后备人才培训、专业技术培训等等则需要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仔细分析后才能确定。

个体有了学习欲望,同时也学习了与工作相关的内容,但是个体工作技能的提升还要取决于个体对知识的接受、理解程度。影响个体对知识的接受、理解程度,一方面是个体自身的理解能力,这一点在短期内无法改变的,因此管理者为了帮助下属对知识的理解,只能采取有效的培训形式和培训技巧。在其它企业通常有这样的一些做法:

1、通过工作的事例或问题,让下属自己判断正误,并进行指导;

2、要求下属将学习的内容在工作中进行实际运用;

3、要求下属写学习报告或学习心得;

4、与下属就工作中问题进行单独沟通;

5、对成功的学习方法要加以赞赏,并鼓励下属自发学习;

下属工作技能得到提升后,并不一定带来绩效的提升,因为在组织中,个体绩效的好坏会受到整个组织的影响,比如:任务不明确、难度过大、资源不足等等。这一点作为管理者必须能够理解并接受,不能简单的认为下属业绩不理想是因为工作不努力或者能力欠缺,而是要根据组织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

任何一个组织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组织最为核心的奖惩机制,以告诉组织成员哪些事情是对的,哪些事情是错的;哪些行为是受到鼓励的,哪些行为是禁止的,并通过实际的奖惩行为来强化组织成员对价值标准的认同。奖惩机制在组织的重要性就如同法律机制在国家的重要性,是确保组织健康有效运做的重要手段,是组织成员行为的指南针。因此,组织的奖惩机制必须是明确的、稳定的和连续性的,不能朝令夕改,如果我们今天对某种行为进行奖励,明天又对它进行惩罚,就意味着“做是挨打,不做也是挨打”,这样组织成员就会陷入迷茫,无所适从,就像国家的法律不可能即认为某种行为合法的,同时又认为它是非法的。奖惩机制是否有效,取决于组织的实际行为,如果我们鼓励或支持某种行为,但当该行为出现的时候,组织却不进行奖励或正面的宣传,组织成员将对该行为的正确性产生怀疑,更糟糕的是如果组织对它的相反行为同样持一种不作为的态度,或者进行奖励,会极大的挫伤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并降低对组织的认同感,组织成员会恍然大悟:原来组织是这个样子?久而久之,奖惩机制对组织的成员将失去作用,奖惩机制的缺失就如同国家法律机制的丧失,直接威胁到组织的生存!所以维护组织的奖惩机制,以组织的价值观为标准,对组织成员的行为进行约束,对组织提倡的行为要大加鼓励,同时也要以身作则,行不言之教,将是作为组织管理者最为核心的工作,同时也是组织最需要管理者做的工作。


本文摘自互联网

相关文章
集团企业的典型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