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职场干货:这种人,领导最喜欢
因为到了一定阶段,升迁的底层逻辑就已经变了,仅仅靠拼“能力”,是无法适配更高圈层升迁模式的。某种角度来说,能力强,只能确保下限,但保证不了上限。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话题。
比能力更重要的是态度
杜月笙将人分为三等: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如果把当中的“脾气”,理解为“态度”,相信很多职场人会更有代入感。很多被大家认为有“能力”的人,却因为没有好的“态度”,从而让自己没能成为职场中的“头等人”。
1、做事的态度
平心而论,职场中80%的能力问题,究其本质都是态度问题。比如,有些人遇到工作能推就推,遇到困难能避就避,很少会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但如果给他充分的外部压力,他也能把事情做好。这不就是妥妥的态度问题吗?
K哥以前就有这样一位下属,每次给他安排一些稍有挑战的任务,他总会条件反射式地拒绝,“K总,这个目标不太现实”、“K总,这个不可能做到”。但如果我脸色难看一些,或态度强硬一些,他还是能勉勉强强接受。他交付的工作成果,也跟我给他的压力有关,如果某件事盯的紧一些,他交付的就好一些;如果稍微放松一些,结果往往就不能让人满意。
作为领导,面对这种人,通常是不会重用的。理由很简单,管理成本太高。每次给他安排任务就能让领导纠结半天,让他做太简单的工作,有点大材小用;让他做关键性的工作,他的交付又让人不好把控,必须要天天盯着,不然就可能成为一颗定时炸弹。这种人用起来太不省心,除非他有别人不会的“独门绝技”,否则领导们干嘛要自讨苦吃。
2、做人的态度
一个人的能力,就像物理学意义上的“力”一样,既有大小,也有方向。选人用人时,除了要考虑这个人“能力”的大小,还要考虑这种能力的“方向”。而能够锚定“方向”的,就是此人的价值观、责任心,也就是大家所理解的做人的态度。
良好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世的态度,会成为一个人能力的“助推器”,会让他的能力得以有效放大,甚至会影响其他人,促使大家形成合力。但如果这个员工做人的态度有问题,则代表他的能力可能会“跑偏”。不但对团队没有积极作用,还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影响整体目标的实现和达成。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大企业招聘关键岗位时,非常注重候选人是否认可企业的使命、愿景,是否符合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
沟通,沟通,沟通
普林斯顿大学曾对1万份人事档案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促使一个人获得职场成功的众多因素中,智慧、专业技能、经验等因素比重只占25%,良好的人际沟通,则占了75%。作为职场人,具备良好的沟通意识和能力,就意味着要能游刃有余地做好向上管理和向下管理。
1、做好积极的“向上管理”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曾经分享过一个故事:有一段时间,他的工作非常忙,以至于下属发给他的很多方案,他都没能及时回复。这种情况下,下面的人通常会把方案搁置一边,因为自己该做的都做了,是老板没时间回复、讨论,就算以后出了问题,也不能怪自己。
但其中一名下属,却和其他人的做法不同,他在发完方案后,还会追加一条信息:“吴老师:现在有A、B两个方案,我倾向于A方案。如果您有其他建议,记得今天晚上12:00前回复哦。如果没有建议,我们会于明天中午开始,以A方案为准进行筹备。老板辛苦了!”看,这条信息一发,下属马上化被动为主动,而老板吴晓波则成了被动的“接球”方,被员工“逼着”抽时间看方案,做决定。仅仅一条短信的沟通,就让这位下属和那些习惯于等(等领导意图)、靠(靠领导指示)、要(要领导推动),去做事的人相比,高下立判,这位下属后来也成了吴晓波公司的高管。
2、向下开诚布公,不要让下属做无用功
组织行为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心理契约,意思是任何时候个体与组织之间都存在一系列没有明文规定的期望。简单理解就是老板与员工之间,对相互责任的期望,通常来说这种期望是隐性的。事实上,员工对老板(领导)的其实是相对简单的,无外乎升职加薪,而领导对下属的“隐性”要求,却往往成为导致管理不力的“致命伤”。比如员工们熬夜加班,做出来的东西,却不是领导想要的;下属不断优化后提交给老板的方案,却被责备交上来的太晚了。
这就要求上级在管理下属时,要做好充分沟通,要尽量让这种“心理契约”显性化,让大家真正了解你到底想要什么,你对时间节点有什么要求,你能对他们提供哪些支持等等,用所有人都能听的懂语言,和员工开诚布公的沟通,广泛听取大家的建议和意见,达成真正共识,让下属少做无用功,目标明确,路径清晰地完成任务。
超越职位的眼光和格局
心理学家李松蔚说过:格局就是突破自己的信念,改变自己的决策体系之后形成的认知升级。对职场人而言,更接地气一点的说法,就是我们要能够拔高一层看问题,不要过于计较眼前的得失,要培养自己超越职位的眼光和格局。
某次肯尼迪总统视察NASA,看到一位清洁工拿着拖把在一个地方拖来拖去,肯尼迪上前问道,您这是在干嘛呢?清洁工回答:我在帮忙把人类送上月球。这是碗没有营养的鸡汤吗?这是清洁工为自己强行贴金吗?K哥并不这么认为,面对同样的工作,视角和格局不同,你看到的意义和重要性就会不同,你为此付出的努力、专注,以及得到的最终结果,可能都会因此不同。进而你受到器重和提拔的机会也会与别人不同,这也就是所谓的“格局影响终局”的真正内涵。
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主角安迪的能力并不算突出,她之所以最终成为挑剔上司的得力助手。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安迪懂得“拔高”自己,主动让自己的眼光格局和上司对齐。也正因如此,她才能够更好、更彻底地理解上司意图,满足上司所要求的各类工作需求,而不是过于计较自己是不是该做这么多,上司的要求是不是过分。
但现实职场中,更多人还是习惯任劳任怨、默默努力,他们还秉持着“付出就有回报”,“是金子总会发光”这样的“佛系”理念,但他们感动了自己,却未必能感动上级,因为他们并没意识到,到了某个程度,一个人被重用被提拔的条件,并不仅仅是看他低头做事的能力,更要看他有没有“抬头看天”的意识。你所想的是不是上司所想的,比如凝聚团队,比如把握方向;你所做的是不是上司需要你的,比如促进团队整体的发展,实现团队的最终目标。如果做不到这些,还是深陷身边的各种琐事,沉迷于本职上的“能力”不能自拔,那么你就更适合做本岗的工作,和别人相比没什么不同,为啥非要提拔你?
皮实,不玻璃心
周鸿祎说过:人在年轻的时候,还是应该迟钝一点,让自己变得粗糙一点,才能承受各种锻炼和痛苦。但现实职场中,我们却经常遇到一些“玻璃心”的巨婴,他们内心非常敏感,抗挫折能力极差,受不了半点委屈,逆商、情商都不在线。之所以形成这种“玻璃心机制”,通常和以下两个“心魔”有着重要关系。
1、焦点效应
所谓焦点效应,其实就是错误地把自己当成“焦点”、 当成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自身的关注程度。其实这是彻头彻尾的错觉,大家都很忙,没人会那么有空在乎你。你被骂了,出糗了,最多当下被大家多看两眼,事后并不会被别人刻意记住。因此,克服“玻璃心”的毛病,一定要先丢掉并不存在的“焦点”幻觉。事情做错了,吸取教训就好;方案被拒了,回去修改就好,都是正常的职场行为,无关尊严面子,无须庸人自扰。
2、缺乏成长型思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中一书中,把人的思维模式分为固定式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模式。事实上,“玻璃心”并不只是单纯的性格问题,还是一种思维模式的问题。而且还是“固定式思维”占主导的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的人的特点,就是无论获得的反馈是正面还是负面,都会不断强化自己的认知思维。比如,当他认为自己正在“出丑”时,他能找到各种线索“证明”自己果然在出丑,从而不断强化自身“出丑”的标签,以至于让自己走不出来。
而成长型思维则与此不同,比如遭受批评时,他们不会在乎自己是否在“出丑”,而是更关心上级批评的话语中,体现了领导哪些具体诉求,哪些真实期待,或者自己在哪些真正触怒了对方等等。而这些内容,恰恰是让他们真正成长和进步的关键信息。因此,要远离玻璃心,实现个人从固定型思维,到成长型思维的突破和转变,也是非常有效的必要途径。
英国小说家狄更斯说过:“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都更有力量。”职场也是如此,长远来看,一个有态度,会沟通,有格局,够皮实的职场人,会比只具备某些业务技能的人,更具成长的韧性和向上的力量。祝大家都能优秀如斯。
本文摘自互联网
-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职场干货:公司有这4种征兆,我劝你赶紧辞职!
-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职场干货:越优秀的员工越先离职,原因往往不是因为钱!
-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职场干货:每个HR都应该知道的57个HR效能分析基本指标
-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职场干货:全国首例 | 下班后工作消息该不该回?一家公司被判赔3万元加班费!
-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职场干货:如何进行员工安全培训(58)
-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职场干货:如何制订激励工作计划(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