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职场干货:董宇辉最新历史被扒,我才懂他留下的原因:俞敏洪留人手段太“狠”!
发布于 2024-1-22 9:55:56 阅读次数:
最近,董宇辉的一段历史又被扒出来了,再次刷新我对他的认知。
原来,新东方的在线教育在21年11月就关闭了,之后公司转行做直播,而董宇辉却义务坚持利用业余时间,把当时教的那届学生带到了高三毕业。高考后,学生们为了感谢他,主动联合亲朋好友到他的直播间捧场。而6月9号,东方甄选就火了,董宇辉也跟着走红。对此,网友们说是董宇辉的高贵品质,成就了他的辉煌成绩。深以为然。一个人的品质不管对自己的工作,还是所在的公司都至关重要!所以当初“小作文”风波,俞敏洪拼全力留他是明智的。而最终,董宇辉能成功留下,也不得不说俞老师留人“手段”的高明。要知道,对于公司来说老员工是无形的财富,是人才计划的“镇山石”,可以起到稳定和指引新员工的作用;除此,老员工的岗位技能娴熟,价值的投入产出比更高。尤其是行业内稀缺人才,更是各大公司竞相争抢的对象,那么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留住老员工,让其扎根在公司呢?关于这个问题,俞敏洪的做法就很成功,值得借鉴和学习,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当时他用了哪些“手段”,成功挽留了董宇辉。当初,“小作文”风波在网上掀起巨大风浪,董宇辉回归后,俞敏洪首先做的就是升职加薪,升任他为高级合伙人,并任命为:新东方文旅集团副总裁。表面上看,这可以算作董宇辉留下来的原因。其实不然,因为他曾说过:钱,不是感动一个人的唯一原因。也就是说,只用高薪并不能真正留住一个人。然而,俞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会打“感情牌”。之前,董宇辉曾在直播间透露,23年年初,他在北京没有住处,是俞老师个人借钱给他买了房,还说,这个钱还不还都行。所以“小作文”事件中,董宇辉才说:“他那个时候帮了我,那这次我理应维护他的体面和尊严。”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回馈义务感」,是说当人们接受他人的馈赠后会产生一种亏欠感,之后就会想方设法回馈对方,其实这也是「互惠心理」的基础。企业要想稳定老员工,给高薪只是前提,利用好能打感情牌的机会,让两者完美相结合,激发出员工的「回馈义务感」,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就比如:德尔塔航空公司,在员工家遇丧事,送鲜花慰问;纽维尔公司为5年以上老员工的孩子,支付大学学费等,都是企业打“感情牌”的一种体现。2021年国家实施双减政策,新东方业务一度下滑,甚至到了欠发工资的地步。原本董宇辉也在离职人员当中,但当时好巧不巧的是,因HR已经下班没办成离职手续才留了下来。之后,他通过报名竞岗主播,从众多老师中脱颖而出,这才成就了如今名声大噪的他。不得不说,董宇辉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英语老师,到一路成长为全网顶流主播,离不开他多年沉淀的学识和努力,也离不开新东方这个平台提供的发展机会,以及团队的赋能和扶持。所以,这大概也是他在“小作文”事件中,哪怕有人给他投资创业,有人付两亿年薪挖他,又或有人愿出5亿违约金支持他跳槽,他也不为之所动的原因吧。一个人拥有高贵的品质,就会有不俗的做事方式,尤其像董宇辉这种淳朴善良且有格局的人,必然会对公司曾经的帮助和支持铭记在心、知恩图报。所以,哪怕受了委屈,也不会轻易跳槽。公司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和平台,为其赋能成长,员工就像从小婴儿成长为有出息的大人,这个过程中的“养育之恩”,又怎么可能随便丢掉呢?所以至此,员工的“报恩”之心,都不容许自己跳槽,否则可能连自己都觉得是过河拆桥。这样,员工的事业之心,就相当于在公司扎了根,就会忠于公司。什么样的公司,才能让老员工死心塌地跟随?钱和人情,肯定都重要;帮其成长,提高职业身价也不能忽视;还有一点就是,塑造员工认可的企业价值观,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原因。就像董宇辉曾在公开场合不止一次表达,东方甄选选择直播带货农产品,帮助农民受益,选择在农业领域深耕,是他非常认同的事,也是他想在新东方做成的事儿。他说,因为他出生农村,如果能把这事儿做成了,就是对得起祖辈。可见,留在东方甄选能实现他的人生愿望,也是他的工作信念,而这股信念的力量无疑是强大的,是带有磁场的,才会吸引他留下来想办法去实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的行为动机》一书中,有个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级,其中最高层级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企业留住人才的更高砝码是什么呢?其中就包括自我实现的需求。因为这种需求够高级、有难度,且并不是所有的平台都能提供,这不禁会让人产生一种“可遇不可求”之感。如果遇到,那么相信绝大多数员工都会特别珍惜,而不会因为工作上的一点波折就跳槽或被挖走。既能赚钱养家,又能实现理想,顺便还能把情怀变成现实,这样的工作谁不想要呢?所以说,只要塑造员工认可的企业价值观,信念就会成为磁场,对于人才来说就是吸引和魅力。网上有很多关于“董宇辉为什么会爆火”类似的话题,看了很多回答,涉及很多方面,都说得很有道理。可这里,我却只想用一句话来表达:没有什么泼天的富贵,有的只是有备而来。就像企业在挽留人才方面,并不是要等到老员工辞职,才意识到要给高薪和打感情牌,要注重员工发展和成长,又或关注职业成就感的需要,而是平时就要做好员工关怀,未雨绸缪,不临时抱佛脚。要知道,老员工的企业价值,尤其是高精尖人才,值得企业用尽一切力量和“手段”去锁定。
本文摘自互联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