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行业文章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干货课堂:如何看待职场孤独症

发布于 2020-12-25 9:14:48   阅读次数:


这么多年以来,接触了无数的职场人,从高管到基层,我发现:人们最大的问题,不在于专业能力,也不在于发展空间,而是在职场上的一种孤独,它就像一种病症,影响着我们每天的言行举止。

 

职场孤独症,它与你有多少朋友、多少同学或闺蜜无关,因为他们不能参与你的工作,而工作却占据了你一天里超过了1/3的时间。

 

大白是一家公司的商务主管,负责跟上游厂家进行价格谈判、对接交期等事宜,按理说多年应该得心应手,但他总是在单位里愁眉不展,少言寡语。

 

实际上大白非常苦闷,他觉得自己已经有些无助了,领导往往随意地改变原有地流程,业务一吃紧,就马上要求商务上改变,可现在的上游厂家很难约束啊,尤其是付款周期,自己手里什么资源都没有,只能靠嘴皮去磨了。

 

最近一个项目也是,领导似乎觉得很简单,原本一个月的交期,要求压缩到两周。大白一听都快崩溃了,没有人可以听他说自己的压力,似乎每个人都在压力之中,更没有人能教他怎么做更好,怎么去解决自己已经手足无措的问题。

 

大白这种情况,职场人都遇到过,看似庞大的组织里,人们却又是一个个的个体,在职责范围内的事,不论你能否做到,都是属于你的,多数情况下,向上级求助很为难,向同级求助获得配合更是无法做到。

 

更可怕的是,繁忙中的孤独感,总是一个人在战斗,遇到问题时带着茫然,不知道该如何做、怎么才能做得更好?

 

企业中的新人会不会好一点呢?

 

他们往往富有活力、善于沟通、喜欢扎堆,孤独感应该和他们无缘吧?

 

事实恰恰相反,我们发现,大多数企业中的新人在进入后的3个月开始,就逐渐产生孤独感了,这和独立承担工作责任没有关系,而是在组织这个“社交网络”中,信息的传递没有真正的融合,每个人都守着自己的“据点”,被动地接受信息或传递信息。

 

人在组织中,孤独感正如同在池塘中放入几十只小小的折纸船,看似一片船在一起,也都同时随着水波而上下起伏,但它们却都无力相助,泼去一碰水打翻几只,剩下的依然荡漾着。

 

你在组织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我希望带着更多的企业和职场人改变这一点,孤独有解,千万不要把“负责”当成为孤独的理由。

 

我认为,一个人无论是向更高处发展,还是停留在一个状态下忙忙碌碌,孤独感都在所难免,但不要让它成为一种症状来产生太多负面的影响。

 

在许多关于职场人发展课题的实践研究中,我认为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调整可以有效消除职场孤独症。

 

第一、找到“正念且同频共振”的圈子

每个人都有圈子,但为什么那么多朋友、网络群组却并不能消除你的孤独感呢?

 

有一位女士,手机里有数十个群,包括各种闺蜜吃喝群、闲置物品处理群、购物群等,每天聊的不亦乐乎,花费了不少精力在里面,但空下来的时候,整个人并没有处在一个良好的状态。

 

看似玩玩乐乐,但却没有给予人力量,更没有产生“共振”。其实这些群并不是帮助人们休息的,更谈不上赋能,实则在耗散精力。

 

我建议职场人要找到“正念且同频共振”的圈子,这里面有两个基本的要求:

 

要求1: 正念,能够倡导积极向上的力量,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拥抱这个世界。

 

要求2: 同频共振,意味着圈子里的内容匹配你的层次,不会上下偏差太多。

 

当你找到这样的圈子的时候,参与到一群人的活动中,就会发现精神有依靠、思想有归属,且不断激发自己潜在的能量,这个过程是不会有孤独感的。

 

第二、保持输入输出,避免“熵死”

“熵”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最早被华为任正非引入到了企业管理中。其实人也是如此,当你不去学习,没有能量的输入,也不去输出,也就是如果不释放掉废弃的知识,或者不去实践应用所学知识,就会陷入一种混乱的平衡状态,停滞在低水平中,无法应对环境的变化和要求,从而被淘汰。

 

因此,职场人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吸收系统化的知识以及新鲜的信息,保持能量的不断输入,才不会总用过去的方式来解决将来的问题,才能避免熵死。

 

同时,还要不断审视自己,哪些能力已经过时了,那些经验不再有用,这些“范式”需要被抛弃,释放出去了,才有“空间”来接受新的东西。

 

一直抱着自己过去的那点东西不放,这种人往往都是被淘汰的对象。

 

很多中小企业老板特别喜欢在喝酒微醺之余抱怨团队,他们会有这些说法:

 

“现在的员工不肯付出啊,我们当年… … ”;

 

“我们都是喝酒喝出来的,不喝酒怎么可能拿业务,现在的年轻人做业务居然不喜欢喝酒… …”

 

他们总喜欢“缅怀”自己过去的方式来抨击现有的情况,似乎每个下属都应该用过去自己成功的那套方式,否则就是有问题的。

 

这种人,往往不愿意改变,不愿意学习,只想着把自己过去用的不错的方式继续用下去,即使早已不适用。

 

更多的职场人,因为迷茫和无助,报名参加了很多课程学习,抱着“艺多不压身”的想法,不断增加学习项目,但最可悲的是,为了学而学,不管三七二十一,学了再说。

 

这种盲目的学习方式,只是在做无效的堆积罢了,甚至是焦虑的表现。

 

第三、追求大于本我的价值

前段时间我的学习群里产生了一次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探讨。

 

传统的理解是人们会逐渐经历不同的需求阶段,有的人停步在较低层面,有的人则追求高级层面,所以在企业管理中要针对性地满足其需求以获得动力。

 

我认为这是一种割裂性的观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最大的贡献是进行了五个层次的分类,但人和需求层次并不是一一对应,而应该是一对多的关系,每个人都同时具备多个层次的需求,只是当下遇到的最大问题会凸显在某个层面而已。

 

例如,对于一位基层员工,如果你认为他只是追求“生存需求”或者“安全需求”,那就大错而特错了,他同样有归属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要求。尤其是自我实现的要求,让人渴望做出更大的价值。

 

当管理者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就只是在岗位上的那些事,就像一只气球那样有自己被规定好的大小,那这些人就会被隔阂起来,虽然在同一片空间下会与别人发生各种接触,看起来有很多五颜六色的气球在一起,但每个人就只是一个气球,封闭起来没有交换、没有参与。

 

我经常在讲《战略落地》这门课的时候说,如果让员工能感受到自己的普通工作都能对整体目标有所贡献,并且这个关联是看得到的,就会成为一种非常高级的激励。

 

人的内心其实都渴望做出一些大于本我诉求意义之外的事情,这会让人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驱使人产生更强的动力。

 

这也是消除职场孤独症的最佳方式之一,因为要一个人消除孤独症,并不是说什么事情都一堆人在一起,而是内心具备较强的拥有感,有追求,即使孑然一身面对问题也坦然自若,这就需要价值引领。


本文摘自互联网

相关文章
集团企业的典型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