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行业文章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职场干货:有能力但没动力,怎么就突然职业倦怠了?

发布于 2025-1-10 10:06:08   阅读次数:


今天,我特别想聊聊“职业倦怠”
 
因为,这段时间在和很多年轻的朋友交流时,我发现大家经常把“职业倦怠”这个词挂在嘴边。

当一个人开始讨厌自己的工作,总是想逃避去公司,并且对工作越来越难以投入精力,找不到成就感的时候,就说明他可能面临着职业倦怠。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职业倦怠?如何解决呢?

我们讲讲这个话题。

1/职业倦怠的3个表现


什么是职业倦怠呢?美国心理学家Christina Maslach将职业倦怠定义为一种由工作中长期的、难以应对的压力导致的身心耗竭状态。

简单点说,职业倦怠就是,你有能力去工作,但是你却没动力去工作。

心理学家们认为,职业倦怠通常有3个典型表现:

第一个,情绪耗竭。

顾名思义,就是人的情绪用光了,没办法应对工作,具体表现就是,没热情,没活力。

情绪是一种有限资源。有人曾做了个形象的比喻:情绪就像是一个蓄水池,你每处理一件事,你都要从中舀一些水出来。

可是,如果你持续性地从蓄水池取水,却不进行补充,就会面临情绪耗竭,心力交瘁,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我之前也讲过,人在工作中,除了付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外,还有一种隐形劳动,就是情绪劳动。

当你在处理各种沟通协作的问题时,如果遭受了很多的委屈,很多的不开心,又没有及时自我调节、释放,就会觉得特别心累,情绪耗竭。

第二个,去人格化。

什么是“去人格化”?就是在工作时把自己当作完成任务的一个 “工具”,而不是一个有温度、有个性的人。

当公司环境缺乏活力,个体的情绪耗竭时,可能会导致“去人格化”,即对工作感到麻木,对同事和客户关系冷淡,提不起耐心。

比如,你是一个客服,一旦你陷入“去人格化”的状态时,可能表现为对客户的抱怨,对客户的一些提问缺乏耐心,你会按照既定的话术和流程,机械地回答客户问题,忽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我说过,快乐是第一生产力。当你对别人非常冷漠,甚至对自己也是冷冰冰的,开心不起来,你又怎么做好工作呢?

第三个,低个人成就感。

看不到工作的意义,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获得预期的成果和认可。

渐渐地,他会产生一种“工作不值得”的心态,对工作敷衍了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求出彩、只求过关。

伴随而来的,还有工作效率的下降和对工作厌恶感的直线上升,他会频繁地抱怨、吐槽工作,无论是对工作内容本身还是对工作环境。

当工作丧失了成就感,那剩下的就只有煎熬。

这,就是职业倦怠的3个表现。需要注意的是,职业倦怠不是短暂的情绪波动,而是一个长期的心理状态。


2/为什么会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每个人的原因可能都不一样,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1.无效的内卷

经济学家薛兆丰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让你加班的不是你的老板,而是其他愿意加班的人。

这话看似调侃,其实颇有几分道理。员工之间过度竞争,为了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无意义地延长工作时间,做一些表面功夫,却没有真正提升工作质量或产出。

这样内卷,是没有意义的,消耗了别人,也拖垮了自己。

2.糟糕的上司

之前我就说过,员工加入一家公司,99%是因为公司的美誉度或者老板的个人品牌,而99%的员工离职是因为他的直接上司。

如果你的上司是一个“有毒”的人,没有胸怀,气量极小,只知道训斥和PUA,无端制造焦虑,也做不到公平公正。

在这种情况下,你更容易出现倦怠感。

3.缺乏正向激励

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会对自己有一定的期望,比如来自于领导的肯定、收入与付出成正比、职位晋升等。

当他们在工作过程中一直没有得到正向激励时,这些期望就会逐渐落空。

而随着期望的落空,他们会开始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价值,觉得自己这么做到底有什么价值。自我怀疑之后,就是热情消散,进而陷入到职业倦怠中。

4.身体心理等因素

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长期高强度的工作,让你身心俱疲,精力的大量耗损,也会使你的精神能量处于亏损状态。

另外,对工作的新鲜感流失,也会造成职业倦怠。刚进入职场时,你对一切充满新鲜和好奇,但数年之后,如果你仍然从事着相似的工作,没有去挑战新的东西,你会失去新鲜感,觉得工作味同嚼蜡。

人,都是向前看的。但是,当人与工作场合之间长期存在着不适配,当人的想法和环境长期倒挂,就会在心理上产生倦怠感。


3/4 个建议,调节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不光影响你的工作,也会对你的生活带来不好的影响。那么,怎么调节职业倦怠?


1.改变认知,调整对工作的看法


有的人认为工作就是工作,而有的人把工作当成了事业。


什么是工作?工作只是养家糊口的手段,满足人的动物性和社会性需求。而事业,则是你所热爱的,你可以牺牲短期利益、甚至不计较得失去长期坚持的事。


不要把工作当成人生的“必要之恶”,而是要把当前的工作,看做是通向梦想道路上的盘缠。


当你找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你可能会对工作改观,甚至会喜欢上自己的工作。


拿我自己来说,我最早做的是很基层的电话销售,特别枯燥,也差点都干不下去了。后来,我的师父关明生的一席话扣动了我的心灵扳机。


他说,一个人的核心不是外在,而是内心。真正的自由是选择的自由。


这些话,瞬间击中我了,让我明白工作的意义。我不是在为别人打工,而是在为自己的人生打工,我工作的目的,是拥有选择的自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


你看,认知变了,心态变了,就能重燃起工作的热情。


2.不要一味“燃烧”,而要增加“燃料”


一个人的心理能量是有限的,你不能一味“燃烧”,而不增加“燃料”。


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你一定要在工作之外找到生活和情绪的新锚点,释放压力,调节身心,为自己注入新能量。


你可以每天花十几分钟时间来做正念冥想,集中注意力,让你与内心深处的自我相连,从而恢复心力。


你还可以发展一项兴趣爱好,给自己找点小乐子,纾解自己的情绪。


比如,你可以爬山、跑步、游泳、打羽毛球,也可以到公园里待上20分钟,亲近大自然,平复嘈杂的内心,让心情变好。


《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人只要身处于公园或者户外的大自然当中,哪怕什么都不做,只是静静地待上20分钟,人会更快乐。


快乐工作,认真生活,这才是一个职场人理想的状态。


3.专注影响圈,提升掌控感


很多时候,你之所以在工作中感到无力,是因为很多事情你掌控不了。而你的脑袋里老是要去想着这些事,这种时候人是最消耗情绪资源的。


所以,你要提升自己掌控感,专心把自己能控制的部分做好。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出每个人都有两个圈:关注圈和影响圈。


你的关注圈,往往是你无法掌控,无法抗拒的事情。而影响圈是你能掌控的,比如你的情绪,工作安排,等等。


当你专注在“影响圈”的时候,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你的能量是积极的,通过不断的努力,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


你的时间和精力,应该集中在“影响圈”里。


4.建立和外界的联结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你都需要认识一些朋友,聊聊工作和爱好,说些能交心的话题。


澳大利亚精神健康倡导者格雷姆·考恩提出了一个“六小时原则”:就是每天平均花六个小时用于社会交往的人,幸福感最高。


包括与工作伙伴的沟通、与家人的交流、与朋友聊天,还有电话联系、发电子邮件、通过社会化媒体进行互动,等等。


和他人的联结,感受到人际交往中的意义,一定程度上能避免“去人格化”倾向的出现。


并且,当你碰到挫折的时候,别人也会给你安慰和鼓励。


所以,不要封闭内心,要走出去,积极的社交,通过人际交往,来带给自己幸福感,从而降低职业的倦怠感。


最后,我想说:人生漫漫,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职业倦怠”的时刻。当你不再能够感知到工作的乐趣时,你需要去做出行动,重新唤回对工作的激情。因为,你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享受到工作的馈赠,才能度过一个充实的人生。


本文摘自互联网

相关文章
集团企业的典型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