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行业文章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职场干货:一个人最大的本领:识人

发布于 2024-12-20 10:15:13   阅读次数:



很多老板都说,他犯的90%的错误,都是在识人上。


有时候,用错一个人,能把一个团队搞垮,甚至整个公司都开始走下坡路。


识人,可能是古今第一大学问。


你作为管理者、老板,即使什么都不懂,最起码也要有识人的眼光。


那么,如何识人?以下几点,分享给你。


01

望:看细节


望,就是观察,看他的细节。


识别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说了什么,而是要从他的行为细节上去观察。


比如你判断一个人能否重用,要看他平时是如何待人接物的,有的人表面一套,背后是另一套。


毛主席在《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就批评过这种人:


“他们......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


那些当面奉承背后捅刀子的人,人品是值得怀疑的。反而是那些当面说难听话,背后能实事求是做事的人,是值得认真对待的。


曾国藩也是看细节的高手。


李鸿章曾向他引荐3个人,曾国藩都没跟他们交谈,就跟李鸿章说:


“我观察了一下,左边那个人一直低着头,一看就知道是老实忠厚之人,可以做后勤工作;


中间的人,一直在四处打量院子,想通过院子的布局,看出主人的喜好,所以他可能阳奉阴违,不能被重用;


右边的人一直笔挺站立,目视前方,看起来不卑不亢,心怀大志,将来必成大器,要重用。”


你看,一个人的性格特质,是一定会在他身上留下痕迹的,也一定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你要善于看到这些细节。




02

闻:闻味道


闻,就是“闻味道”,看这个人对不对味儿。


作为老板或管理者,你识人的时候,除了要看他的能力,味道还要一致。本质上,这就是找到文化和价值观一致的人。


气质,文化,价值观,听起来很虚,但是它却像空气一样,随时供养着你的整个集体。


同时,它还有“排异”功能,会自动地把那些味道不对的人排除出去。


因为味道不合的人即使进来了,也待不长久,无法合作,无法共享团队的悲喜,从而也就很难形成合力。


谷歌在面试工程师的时候,就会让候选人跟6个老人交谈,其中有3个还不是本部门的人。


事后,老人会被问一个问题:你愿不愿意跟这个候选人一起去旅行?


如果不愿意,那么就不要招进来,因为味道不一致,他的身上没有谷歌的味道。


这个方法还被阿里借鉴了,专门设置了一个“闻味官”,三年以上的优秀员工会参与到部门的选人面试中,不用关心他的专业能力,只是看看候选人有没有阿里味道。


所以你看,“味道”是很重要的,味道不对,很可能会让整个团队、整个公司的文化稀释掉。


很多公司都是因为空降了一个不对味的高管,口碑被破坏,从而开始走下坡路的。


03

问:察动机


问,就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去洞察一个人的动机。


任何人做事都是有自己的动机的,有的人是偏向功利型的动机,有的人是偏向成就型的动机,这个无所谓搞下好坏。


动机虽然无所谓好坏,但是它直接决定着你们之后合作是否稳定、是否长久。


比如,你很欣赏一个人的能力,但他的动机就只有钱,跟钱无关的事一概不做,甚至为了钱而破坏公司声誉,而等他拿到足够的钱之后,又会轻飘飘地抬脚走人。


所以,你要善于识别出一个人的动机来。但是,每个人的动机都不会明晃晃地暴露在外面、让人一眼就看穿的。


这时候,日常沟通中的提问,对于察觉一个人的动机是很有效的。以下几种方法,供你参考。


1.请教式提问


你可以问他:“很多同事看起来又累又内耗,但我觉得你每天都很有干劲,你是怎么调整状态的,可以分享分享吗?”


每个人都有炫耀的心态,这时候他大概率会滔滔不绝地跟你分享方法。


当然,你的目的不是要得到方法,而是搞清楚他为什么会这么做,为什么这么有干劲。


他可能会提到,他喜欢这份工作,或者想攒一笔钱买房,或者想尽快地成长,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等等。


你看,这样他的动机就出来了,你可以据此做判断。


2.开放式提问


假设你要招一个人,岗位要求能够经得住利益诱惑。如果你问他,你原则性强不强?他肯定不会回答,我原则性不强。


所以可以换一个提问方式问他,你这辈子最想拥有的东西是什么?或者问,你身边有没有特别让你羡慕的人?你羡慕他们什么地方?


这就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如果他说,我最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那他大概率是会对地位比较在意。


或者回答,我最羡慕一个大学同学,他通过自己努力,成了公司高管,买房买车的,金钱可能是他的动机。




04

切:探底线


你看一个人,不但要看他的上限,还要看它的下限。


“望闻问”,都是看上限的。“切“,就是中医所说的切脉,即摸清楚一个人的底层脉象,核心就是去探究他的底线。


因为你只有搞清楚了一个人的底线,你用他的时候才知道可以用到什么程度,你跟人合作才知道可以合作到什么深度。


底线包括两层意思,一个是承受压力的底线,一个是人品的底线。


1.看他承受压力的底线


一个人对待困难的态度,可以反映出他能不能扛事。


如果他遇见困难就抱怨,而且还把负面情绪传染给身边的人,那这种人是不能用的。


有的人他不抱怨,但是会畏缩,甚至在大的困难面前整个人轻易地奔溃掉,这就是心力不足,也是不能重用的。


只有能承受住压力的人,才可能迎难而上,成大事。


2.看他人品的底线


孔子说,想看清楚一个人,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观其所由”,就是说要观察他做事的手段和途径,他是通过什么手段达成目的的?他做事的方式方法突破底线了吗?


有些人,为了个人私利,是可以不择手段的,无视公司制度,无视他人利益,想方设法钻空子,这样的人,不能用。


另外,你还可以看他对待比自己低的人的态度。


有些人在老板面前谄媚至极,在下属面前却颐指气使,他把下属当工具,当手段,这样的人,人品是有问题的,不但不能重用,而且要小心。


05

等:给时间


当你通过“望闻问切”四步法,深入了解了一个人之后,这还不够,你还要等。


搞清楚一个人的本性特质,是需要时间的。


他有没有领导力,他有没有担当和责任心,他为了拿到结果会不会不择手段等等,这些都需要花时间。


这个就像古人所说的那样: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所以,你一定要有耐心,当你想重用一个人才的时候,一定要用时间去考验。尤其是越重要的位置,越要舍得花时间去考察。


千万不能因为业务急迫,就着急用人,委以重任,最后引发难以预估的损失。


很多时候,有些人为了达成自己目的会伪装。


比如他为了晋升,会精心表现好的一面,从不展现有问题的那一面;或者为了拿下某个订单,他会无视规则,你在短时间内是察觉不出来的。


所以你一定要相信时间的力量,他可以伪装一阵子,但不能伪装一辈子。


任正非说:假奋斗一辈子,就成了真奋斗。如果能装一辈子,也就变成真的了。


倘若他真能装一辈子,那也无可厚非,但是有问题的人,是一定会在时间的照妖镜下,原形毕露的。


因为,在时间这条延长线上,你可以看到他面对困难、面对诱惑时,会采取怎样的应对方式,从而看清他的本色。


最后总结一下,一个人最大的本领,就是识人。如何识人?5个方法:望:看细节;闻:闻味道;问:察动机;切:探底线;等:给时间。


本文摘自互联网

相关文章
集团企业的典型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