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行业文章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职场干货:面试通过,背调凉了。。

发布于 2024-10-12 15:05:20   阅读次数:


近日,一则“求职者因有劳动仲裁诉讼记录遭拒录”的帖子在网上引发广泛讨论。


事件的主人公小雨拿到入职体检报告后,收到HR的消息——原本可以入职的工作“黄了”。


问题出在入职前的背景调查,集团背调发现小雨此前有过民事诉讼记录,不符合入职规定。 


HR告诉小雨,“诉讼记录是否决项,这是集团的规定。”


小雨说,那份被背调出来的诉讼记录,是前公司老板跑路后,她和同事们一同去法院提起的劳动合同纠纷,她是原告。


2024年5月,法院下了判决,让前公司老板限期支付小雨工资。


小雨向新公司的HR告知了前因后果,希望她能向集团解释,再争取一下。但最后,小雨仍被否决。


有高赞评论指出,“随着员工维权意识的逐步增强,很多企业不再区分岗位,开展无差别背调,并且着重针对员工此前是否有过劳动仲裁的经历重点调查。”


“从法律角度来看,并没有明确规定企业可以因此拒绝录用求职者,更多的是企业的个人偏见罢了,说是歧视也不过分。”


小雨的背景调查揭示了其曾涉及诉讼的记录,这在企业眼中被视作潜在的风险。


尽管小雨并非过错方,但其作为事件的一方,表现出坚定维权的态度,引起企业的担忧。


企业可能会担心这种坚持原则的性格,在管理中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摩擦。


背调作为招聘环节最后一道“防火墙”,可以证实应聘者的学历真伪、工作状况、薪资情况、离职原因,有无犯罪记录等,拒假于门外,有效降低企业招聘风险和用人成本。


然而,如小雨的案例所示,不恰当或不专业的背景调查可能会成为求职者的无形壁垒。


调查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和结果的错误解读,不仅可能误导企业的招聘决策,还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企业声誉。


下面我们来看看企业中背景调查存在的黑洞。

1/背景调查形式化


背景调查是确保候选人符合岗位要求的关键步骤。


遗憾的是,许多企业并未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专业工作来对待,往往忽视了背景调查的真正价值,将其视为一种走过场的形式。


1、缺乏专业的背景调查SOP流程


一些企业在《应聘登记表》中包含了关于背景调查的声明:“本人保证以上所填写内容以及所提交的证明文件真实无假。本人愿意接受公司对我的背景调查。


本人明白,不如实填报或提交虚假资料属于不诚实甚至违法行为;即使在侥幸申请成功后试用期被查出会被视为不符合录用条件,转正后查出仍然可以以不诚信等欺诈行为,视为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而无条件解雇,并有可能被追究法律责任。”


尽管如此,这些声明往往被候选人忽视,HR在实际操作中也很少真正征求候选人对背景调查的同意。


在当前的招聘流程中,许多公司往往忽视了背景调查这一关键环节。


通常,招聘步骤包括制定招聘计划、发布招聘信息、筛选简历、进行笔试和面试,最后确定录取人选。


然而,背景调查这一步骤在这些流程中往往被遗漏。


拥有6年多HR经验的晓田曾在3家公司任职,她对背景调查的看法颇具代表性:“在我工作过的企业中,背景调查并没有明确的制度流程。


通常,如果老板提出要对某个候选人进行调查,我们就会通过电话询问一些基本问题,比如起止工作时间、职位、人际关系怎么样、工作内容是什么、工作积极性如何、业绩好不好、离职原因是什么。


只要得到的评价不是负面的,候选人一般都会被录用。实际上,这种背景调查更像是一种形式,只是为了给领导一个表面上的交代。”


很多资历浅的HR缺乏专业的背景调查培训,他们通常只能通过网络搜索背调问题,并依样画葫芦地进行操作。


他们很少考虑如何提出更具深度的问题来获取候选人的真实信息,通常只要对方有所回应,就当作完成了任务。


德鲁克曾说,“如果你不改变问问题的方式,你永远都不会成功。” 在背景调查中,提问的艺术尤为关键。


好的提问能够深挖候选人的真实情况,而敷衍了事的提问只会流于表面。


尽管部分HR有幸得到经验丰富的同事指导,但真正参与实践的机会并不多。


一方面,背景调查通常针对的是高层或关键岗位的候选人,这些调查通常由资深HR负责。


另一方面,在中小企业中,管理层对背景调查的重视不足,这也限制了HR在这方面的培训和实践机会。


2、HR背调与招聘指标间的困境


在招聘的棋局中,HR往往处于两难的境地。


他们肩负着招聘指标的重压,特别是对于那些高层岗位或技术、财务等核心关键岗位的招聘,难度更是倍增,招聘周期拖长至半年以上也不足为奇。


在这种背景下,当老板开始不耐烦地催促,对HR的招聘能力提出质疑时,HR的焦虑和危机感油然而生。


当一位老板满意的候选人出现时,HR几乎将其视为救星,内心强烈期望背景调查能够顺利通过。


于是,一些HR在背景调查上可能会有所松懈,除非候选人有严重的纠纷事件或负面评价,否则一般都会放行。


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是HR对于招聘指标的焦虑和危机感在作祟。


HR的中立性不强,背调这项工作与其存在直接利益关系;第二,HR专业性不强;第三,技术工具不足。这些困境让本应严谨的背景调查,实际上并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反而可能成为招聘过程中的一个盲点。



2/职场人对背景调查的共识基础薄弱


在职场中,背景调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很多参与者对此并不完全理解,甚至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1、受调者:含糊其辞应付了事


在背景调查过程中,由于提问缺乏深度和细节,受调者往往有机会给出模糊的回答。


例如,当HR询问求职者的工作历史和表现时,常见的回答如“还好”、“不错”、“OK”等,这些回答对于了解候选人的实际工作表现并无价值。


出现如此敷衍的态度,一种原因是受调者感觉到麻烦。


他们觉得求职者已经离开了公司,没有关系了。


大家都很忙,没必要为了一个已经离职的人抽出自己的时间来配合调查。


另一种原因是避免冲突。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倾向于避免直接冲突,讲究“和为贵”。即使求职者在原公司的表现不佳,受调者可能也不愿意说出真相,以免破坏关系或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2、求职者:与受调者提前串供


为了找到好工作,越来越多的求职者请专业人士美化自己的简历。


有的求职者选择夸大过去的工作业绩,以凸显自己业务能力突出或领导能力优秀,或者剽取他人成果以此来争取更好的工作机会。


First Advantage公司(FADV)提供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的求职者中,有1O%左右的职位申请人的实际情况,会与其简历存在出入。


在这1O%的人当中99%都是在就职经历或者教育经历方面做手脚。


为了获得工作机会,候选人对背景调查环节也会做充足的准备。


面试前,他们会与关系较好的前同事或领导沟通接到背调电话的回答话术,尽量确保在背调时能得到积极的评价。


这使得HR在进行背景调查时面临挑战,难以辨别所获信息的真实性。


3、背调者:对背调权限边界认知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对背景调查的权限做了界定。


《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取得个人同意。


许多企业在实操中不征询求职者的同意,把背景调查做成了秘密调查,私下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其信息。


有可能前老板或前同事跟求职者存在矛盾,恶意诽谤。这样的信息不但影响求职者入职,严重的触发法律纠纷。


此外,《个人信息保护法》也对个人敏感信息也做了严格保护措施。


在背调过程中,特别是背调高管,一些HR在信息收集上过于积极,未能准确把握法律边界,背调内容可能涉及到公司机密信息。


曾有一宗案例,是关于李某在应聘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长春市分行时,银行未征得当事人同意,私下检测乙肝并取消其录用资格,法院判决银行侵犯人格权,构成用工歧视。


3/背景调查与招聘测评脱钩


背景调查的目的,在于更加深入地了解应聘者的能力并且核实信息的真实性。


一般而言,在面试评估中涉及的核心问题,可再通过背景调查第三方去核实。


但实际上,HR提出来的背调问题都是标准化的问题清单,未能根据职位要求和面试中发现的疑点进行个性化的深入探询。


同样的,工作职位的层级越高,工作所赋予的重要性越大,那么对工作背景调查的要求就应该更为详尽和全面。


然而,很多HR进行工作背景调查时,无论是基础岗位还是核心高管,调查的内容都一视同仁。


以下是一份常见的背景调查问题清单:


  • A先生的职位是什么?

  • A先生在贵公司的任职时间是什么时候?

  • A先生的直线上司是谁?

  • A先生管理的下属有几人?

  • A先生工作的内容包括哪些?

  • A先生在贵公司的薪资水平是多少?

  • 请问A先生的离职原因是什么?

  • 请问A先生的强项是哪些?

  • 请问A先生需提高的地方是哪些?

  • 请问A先生与同事相处如何?

  • 请问A先生的工作绩效怎么样?


以背调财务岗为例,我们应该关注候选人的严谨和诚信,可以展开深挖:“你作为他的上级,能否提供具体例子说明A先生如何确保财务数据的准确性?A先生在财务决策过程中表现出的谨慎性如何?能否提供一个相关的例子?”


这些问题往往不在标准清单上,但却能针对性地核实关键信息。有些HR可能出于不愿过多打扰对方考虑,导致电话背景调查过于简略,仅提出几个基本问题,未能触及关键点。


最后


背景调查能让招聘的风险大大降低,但很多企业只把它当摆设,认知不足,技术受限,导致结果失真。


完善员工的背景调查体系,企业才能在人才选聘中真正做到去伪存真,获得优秀合适的人才


本文摘自互联网

相关文章
集团企业的典型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