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行业文章

新闻:大学生就业二三线城市成新宠之发展与亲情并重

发布于 2016-6-7 11:11:34   阅读次数:


6月,2016届高校毕业生已进入就业季尾声。近日,《2016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2016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等涉及2016届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报告先后发布,再度引发人们对“90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关注。

 

走访中,记者发现,当择业涉及就业质量所包涵的工作环境、个人发展等内容时,不少大学生会把个人发展空间和职业培训作为择业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此外,出于对生活成本和生存质量等方面的考量,不少毕业生首选二、三线城市就业。

 

目光长远看重职业发展

 

对于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集美大学法学专业毕业生陈婉如早已做好打算。在她看来,第一份工作,重要的是自己能从中学到什么,而不再仅仅是薪酬待遇。

 

2015年暑期,陈婉如在珠海一家智能通讯公司实习。3个月实习期满后,她发现公司并不能为自己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尽管已经拿到了录用通知,她还是果断选择了辞职。

 

“求职面试时,总是被考官问到如何看待薪酬福利与个人发展间的平衡。”在陈婉如看来,一份工作,要么图收入,要么图稳定,要么能积累业务知识,而自己作为初入社会的“菜鸟”,不用太着急赚钱,更不必求稳定,学到知识才可以走得更远。

 

看重个人发展的毕业生远不止陈婉如一个。华中科技大学的毕业生武杨昌也认为,第一份工作并不一定会干一辈子,只有选择发展培训较好的工作机会,才能为将来“跳槽”夯实基础。“假如给我两种选择,一种收入高但职业培训或发展不好,另一种职业培训好,但收入低,我会毫不犹豫选择后者。”他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当前的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关注的不再仅仅是薪酬待遇,更看重企业规模、晋升空间等综合优势。

 

据《2015大学生就业力诊断报告》显示,毕业生最看重的前3项指标为“晋升机会”、“同事关系”、“培训机会”,最不看重的是“他人认可”、“管理他人”和“工作稳定”,相比“铁饭碗”,毕业生更注重个人发展。

 

对此,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东亮也表示,尽管部分大学生初次就业的薪酬处于较低水平,但其薪酬提升速度较快,大学生更应着眼于未来的职业发展。

 

倾向“小而美”的城市

 

相比一线城市“厮杀惨烈”的就业行情,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表示希望去二线城市,或回到家乡所在的省会城市工作。这其中既有一线城市生活成本高的压力,也有希望建设家乡、照顾父母等多重考虑。

 

“刚帮老师统计完我们专业的就业情况,今年往北上广深‘走’的人少了,绝大多数同学选择了二、三线城市。”武汉大学2016届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毕业生于冬阳告诉记者,往届的师兄师姐在求职之初多直奔一线城市,而今年她周围的很多同学在网投简历时,就把工作地点锁定在了二、三线城市。

 

于冬阳也在反复考虑之后选择了留在家乡工作。201510月,经过数轮面试,于冬阳在同学羡慕的眼光中,收到了国内某知名互联网企业北京分公司的录用通知,头脑一热,她迅速“签约”。然而冷静下来,和家人、老师反复沟通后,她意识到北京高昂的生活成本将给自己造成不小的压力,而且由于户籍限制,无法落户的她总有一种“漂泊感”。

 

最终在亲朋好友的劝说下,2016年春节后,于冬阳回到家乡西安,重新踏上求职之路。

 

相比于冬阳,北京协和医学院药学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张国成的求职目标则非常明确。在招聘的“金九银十”时段到来之前,他就回到了家乡郑州,在招聘会较多的一所高校附近“短租”下来,“父母年纪大了,在老家工作方便照顾,而且现在二线城市发展机会也多。”

 

采访中,不少2016届大学生向记者坦言,相比一线城市和县、地级市,他们在就业时更青睐选择二三线、相对“小而美”的城市,生活压力较小、公共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便利。多名二三线城市的人力资源工作人员也向记者证实,今年招聘时,收到应届高校毕业生的简历“比往年多出了一大截”。


本文摘自互联网

相关文章
集团企业的典型客户